近日,美国宇航局放出一条新闻,在阳光照射下的月球表面,首次探测到水分子。为何美国宇航局要把这条新闻如此高调地进行公布?它的意义是什么?多年来,人类在诸多星球上发现了适合生物生存的证据,之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宇宙中缺水又不缺水
由于是“近邻”,月球是人类探测得最多的外星球,但因为其引力小且没有大气层,所以肯定没有富足的水资源。在过去的月球探索中,人类也没有发现月球表面存在水冰的证据。
监测到月球水分子的地区
根据爱好者统计,此前所有对月球水资源存在的说法,都是“疑似”,并没有“确诊”。美国宇航局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曾向月球发射新的探测器了。更有意思的是,这次确认月球有水的并不是登月探测器或者绕月探测器,而是一架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机,也就是平流层红外天文观测台。
这次美国宇航局发布这条消息的亮点是“有光照表面”。众所周知,月球的两极很少能接收到阳光,人们推测,月球上即使有水,也只能蕴藏在两极的阴影中。而这次发现证明,即使在遭到阳光猛烈照射地方,如果有环形山遮挡,月球表面的水还是能残存一些的。
虽然人类对地球家园献上了各种溢美之词,但从宇宙的角度来说,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微小岩石行星而已。所以,人类也没有理由认定,唯独地球上才有水。
事实上,人类在对其他星球的考察中,已经发现了氢元素和氧元素。例如,月球主要岩石是斜长岩与苏长岩,主要由多种硅酸盐组成,蕴含大量氧元素。火星土壤中有大量氧化铁,因此呈现出明显的红色。火星大气中存在低浓度的甲烷,这证明了氢元素的存在。既然有氧有氢,那么在某种条件下形成水,就是完全可能的。
年,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从系川小行星上带回了颗岩石粉尘,发现它同样是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所以小行星上存在水的概率也很大。
日本隼鸟号探测器抵达小行星示意图
需要强调的是彗星这种奇异的天体。数十年前,人们就推测,彗星的核部是个脏雪球,由水冰、尘埃、碎石组成。后续的研究越来越接近这个推测。直到年,欧洲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终于抵达“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用零距离接触的方式确认,这颗彗星的核部确实有大量水冰,还有沙丘、碳氢化合物之类。
上述发现意味着,宇宙里确实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水,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像地球上这样集中存在的液态水,没有江河湖海、雨雪风霜的存在而已。想要在宇宙里制造浴室、冰激凌、汽水和靓汤,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把石头里的水“烧烤”出来
在许多科幻作品里,已经对如何采集宇宙中的水资源提出了想法。在影片《无垠的太空》中,设想着能找到一些富含水冰的小行星,然后出动飞船把它抓住,再用机器人剥开岩层,像挖宝石一样,把大块水冰取出来。
而实际情况可能没有那么乐观,小行星上的水可能是渗透在岩石和土壤当中的,含量很低,要开采大量石块才能弄到一点点水。这样的水资源,在地球上根本就没有人会去开发,但是在宇宙里,人类似乎没得选。
要想把石头里的水弄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烧烤”。
几年前,美国宇航局曾经支持过一个团队实施了先期研究,虽然脑洞很大,但看起来竟然是有可行性的。这个方案的核心是研制一种有点像小蛋糕的气球,圆台状的表面是透明的,台顶和底部都是反光镜,底部开了一个孔。当气球充满了气,底部的镜面就成为了抛物面,这样当它面向太阳的时候,能够起到聚光镜的效果。顶部反光镜可以把强化后的阳光变成平行光,从底部的孔里射出去。如果能用这种大规模强化后的阳光照射小行星的岩体,就能把里面的水分烧烤出来。
按照团队的设计方案,人类需要发射一种航天器,装着两个扁平气球聚光镜、一个小行星捕捉软囊和一套水蒸气收集设备。
进入太空之后,首先要找到含水量比较高的小行星,然后把它收入囊中,再用两路强化阳光猛烈烧烤它。水蒸气引入收集设备之后,在宇宙的低温中迅速结冰。等凑够一定数量、形成一个大冰球,就派货运飞船来取走。这种烧烤采水器的空间机动方式也很因地制宜:用高温蒸汽直接喷射,形成反作用力。该团队在地球上进行了原理实验,其结果让人瞠目结舌:不但水分被烤出来了,石头本身都碎裂了。
当然,如果人类要在宇宙中取水,上述方案可能只够解决问题的一小部分而已。
首先,小行星虽然名字里带个“小”字,但与人类能制造的航天器相比,多数都是“巨无霸”。要想找到十几米、几十米尺寸的含水小行星,恐怕不容易。小行星是按照自己轨道运行的,不一定存在于方便人类开发的地方,要想把它拖到理想的轨道上,要消耗的能量非常巨大。如果被迫开发大型的近地小行星,可能还要开发出在宇宙里凿岩的技术。
宇宙中拥有水的小行星不只有地球
另外,如果小行星的岩石成分中包括了有毒有害成分怎么办?带有辐射性怎么办?这都需要对水进行精密的处理后,才能用于人类生活。
至于在月球和火星表面怎么开采水,恐怕原理也差不多。区别在于怎么提供烧烤用的能量。月球表面的阳光比较强烈,直接用反射镜是有可能的,而火星就不一样了,它不但距离太阳更远,而且有大气层阻隔。有时候,火星上还会发生强烈的风暴,遮天蔽日。所以,在火星上建立核电站来发电烧烤,或许更可行一些。
走向深空的桥梁
一切都是为了预算
最后说说一个奇怪的现象,既然科学家很早就知道外星球上有水,而且一直都在研究水资源开发的手段,那么“月球表面有水”为什么又上了新闻,还成了热点了呢?
其实,回顾航天新闻史,会发现美国宇航局过段时间就会放出类似的新闻,让人感觉到星际时代距离我们已经不远了。这是一种宣传和筹款的手段,制造社会舆论,让国会在拨款时,能够对星际探索项目更大方一点,特别是对载人火星项目“高抬贵手”。
在西方的政治体制下,如果一件事在自己有生之年无法看到成功,政客们不太会拿出远见卓识来投票通过。所以,美国宇航局有必要把地月空间乃至载人火星“包装”成一套难度没那么大的项目。
其实,美国宇航局形成这样的行为模式,也不是完全拍脑袋想出来的。早在阿波罗计划时期,项目从提出到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而且10年之内,美国宇航局就把登陆月球这件事给实现了。
后来,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美国宇航局“搞大事”的想法,希望借此真的能建立一个地月空间的持续运行载人航天体系,甚至建立火星基地。
这次所强调的光照表面有水,潜台词是在说,在月球朝向地球、又可以靠太阳能发电的区域,建立长期有人值守月球基地的条件,比此前更加成熟一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的后续工程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文/常飞
编辑/唐明军
审核/杨建杨蕾
监制/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