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公布其新冠疫苗SputnikV第二次中期数据,有效性达91.4%
当地时间11月24日,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GamaleyaCenter)宣布了在俄罗斯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4万名被试)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试验的第二次中期数据,本次提供的结果是对18,名被试接受加强剂量7天后的中期分析,其中四分之一的被试注射了安慰剂。公布的39例新冠感染患者中,8例为实验组,31例为安慰剂对照组。加马列亚中心表示,该结果表明SputnikV的有效性为91.4%,回应了此前多方科学家对11月11日发布的报告所提出的“证据不足”的质疑。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将在新冠感染者达到78例后进行下一次中期分析。
《科学》:强效抗体组合抑制新冠病毒,动物实验显示保护效果
日前,一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研究进展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正式发表。由数十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报告了两种强效中和抗体,并揭示出它们识别和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的具体机理。临床前研究表明,单独或混合使用这两种抗体,均能保护动物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研究人员指出,由于不同抗体使用了不同的作用机制,组合而成的“鸡尾酒“疗法将有助于对抗新冠病毒因突变而产生的耐药性。
中国以外地区首次发现新冠病毒的近缘病毒
据《自然》(Nature)新闻报道,来自日本和柬埔寨的研究团队分别在当地发现新冠病毒的近缘病毒。来自柬埔寨的研究团队报告,他们在当地的两只菊头蝠(Rhinolophusshameli)中发现了新冠病毒的近缘冠状病毒。这两只菊头蝠于年在柬埔寨北部捕获,目前该团队已完成了该病毒基因组70%的测序工作。倘若该病毒与新冠病毒的遗传学同源性大于97%,则能证明该病毒与新冠病毒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甚至可能是它的祖先。这将帮助我们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从蝙蝠传给人类的,并有助于寻找大流行的源头。而如果分析病毒的亲缘关系与新型冠状病毒较远,则能够加深科学家们对该病毒整个科(family)的理解。
新研究显示中国控制新冠肺炎成效显著
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王戎课题组与国内外团队合作,将年相对~年同期每日的碳排放活动下降作为新指标,与每日新增病例数变化率建立大数据统计学关联,预测控制强度和控制时间对新冠肺炎疫情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防控措施产生的长期公共卫生收益远高于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短期下降。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创新》(TheInnovation)。
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本周可能会获得英国的批准
据英国媒体报道,政府消息人士对《每日电讯报》表示,在“最佳情况”下,一周之内英国药监部门可能会做出决定,而英国国民保健系统(NHS)可能会准备在12月1日前开始分发疫苗。这将意味着辉瑞/BioNTech疫苗将在美国之前获得英国批准。
高压吸氧3个月,细胞年轻25岁!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试验中逆转衰老
日前,来自以色列的一支科研团队在Aging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项临床试验的结果。在给健康老年人连续进行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oxygentherapy)后,短短三个月,就能显著停止、甚至逆转细胞衰老过程。根据两个关键的生物学指标,这些老年人的血细胞变得比实际年龄更加年轻。
传染性肿瘤仍在不断演化
新发表在PLoS子刊的研究分析了~年间收集的个DFT1肿瘤基因组,发现该癌症基因在早期曾有过5个分支,但有2个分支已经消失,另3个分支仍在继续传播。这其中,A型分支仍然继续演化形成新的分支。演化过程中,许多因素都对不同分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例如环境和地理特征,甚至是人类为阻止肿瘤传播的干预措施也在特定区域造成了肿瘤分支变化。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袋獾的数量为什么急剧下降,也为研究其他癌症的演化提供了帮助。
减少胃蠕动可增加人对恶心图片的耐受度
据一项《当代生物学》上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能够稳定胃部电信号的胃药多潘立酮能减少人们对恶心图像的厌恶程度。他们让服用多潘立酮和安慰剂的两组志愿者多次观看恶心图片并追踪他们的眼神停留时间,发现在对图片恶心程度评价不变的情况下,多潘立酮在一开始并不会改变志愿者观看特定图片的时间,但当给予金钱激励后,观看时间明显延长。当不再给予激励后,服用多潘立酮的小组观看恶心图片的时间比安慰剂小组长3秒。这项研究表明平复胃部节律的药物或能帮助治疗病理性厌恶,但还需配合一定激励手段。
可可饮料或许会让人变聪明
一项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进一步报道了黄烷酮对脑健康的作用。研究纳入了18名18-40岁的健康男性,发现摄入可可饮料后,受试者的血氧水平最多提高三倍。同时,受试者完成复杂任务的速度提高11%,准确性也有差异,意味着其大脑认知功能改善。但也有小部分人摄入可可饮料后,血氧水平和认知水平没有改善。该研究提示,饮食中适度增加黄烷酮的摄入,或许可以通过提高大脑血氧水平改善认知水平。不过,该研究并没设置对照和安慰剂组,也没有进行双盲分析试验。
素食者骨折风险要更高于食肉者
物制品)钙和蛋白质的平均摄入量更低,全骨折风险(即全身任意部位骨折风险总和)高出43%,特定部位(如髋部、腿部和脊柱)骨折风险也更高。素食者(不吃鱼、肉但可能会吃蛋奶等动物制品)的髋部骨折风险较食肉者更高。研究发现,与食肉者相比,严格素食者的全骨折高出的风险大约相当于10年内每人中多发生近20例骨折。其中风险差异最大的是髋部骨折,严格素食者的髋部骨折风险比食肉者高出2.3倍,约相当于10年内每人中多15例。
动物模型显示,基因编辑疗法抗癌功效显著
据《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发现CRISPR/Cas9系统在治疗侵入性癌症方面非常有效,或许能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思路。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基于脂质纳米颗粒的新型递送系统CRISPR—LNP,可专门针对癌细胞并通过基因编辑破坏其生存能力。该系统携带的CRISPR系统会剪切癌细胞的DNA,从而使其失效并永久防止复制。研究证明,使用CRISPR—LNP进行的单次治疗,可使患有胶质母细胞瘤的小鼠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一倍,从而将其总生存率提高了约30%。而在转移性卵巢癌小鼠模型中使用CRISPR—LNP进行治疗,可将其总生存率提高80%。
忠诚的一夫一妻制灵长类动物
从遗传学分析来说,科学家发现大多数成对生活的物种,并没有对自己的伴侣表现出十足的忠诚。大多数物种中,有一定比例的后代和其社会学父亲并没有亲子关系。然而生活在亚马孙低地雨林中的红伶猴(Copperytitimonkey)并非如此。来自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群中(14组共41个个体),没有发现类似的“出轨”行为。红伶猴生活在一个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小家庭中,并占据着一定的领地,一般每年诞下一只小猴,当小猴性成熟时或稍后离开该家庭,寻找自己的领地。而红伶猴夫妻之间维持着紧密的关系,日夜密切相处并相互梳理毛发。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首次在昆虫中发现矿物盔甲
《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一种切叶蚁(Acromyrmexechinatior)的外骨骼上覆盖了一层富含镁的方解石盔甲。论文指出,这个盔甲会随着切叶蚁的成熟而生长,增加它们的外骨骼硬度,并近乎覆盖整个身体。研究者观察到,有生物矿物外骨骼的工蚁在遇到巨首芭切叶蚁(Attacephalotes)时,存活的可能性比没有盔甲的工蚁更大。这种盔甲还有助于保护它们不被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这种致病真菌感染。
鲍哲南团队开发新型电子皮肤感受器,可同时感知温度和动作变化
如何尽可能地感受到人类皮肤所能感受到的温度和动作,是电子皮肤面临的一大挑战。已有的电子皮肤存在着如果对其施加机械刺激,测量温度时将出现较大误差的问题。近日,由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鲍哲南及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在内的国际联合研究组共同开发出了可以同时测量温度和机械刺激的多模态离子电子皮肤感受器,该研究成果已于上周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两篇Nature:又是曹原导师,又是魔角石墨烯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PabloJarillo-Herrero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A.F.Young等人,基于魔角石墨烯的莫尔超晶格同期发表2篇Nature,分别报道了非常规的铁电性和磁性控制,为新一代量子材料和电子器件的革新带来了新的方向。
科学家确认地球的一颗超小卫星
今年初,天文学家们通过洛厄尔发现望远镜(LDT,前发现频道望远镜DCT)发现了一颗绕地球旋转的袖珍天体——超小卫星,并将其命名为CD。这颗卫星直径1-1.5米,与小汽车大小相仿。这种超小卫星体积很小并且极为稀有,观测存在诸多困难。来自7个国家,14个学术机构的23名研究人员,在多台望远镜的帮助下,历经数个月的观测与分析,他们终于确信,CD并不是轨道上的太空垃圾,而是由硅酸盐等物质组成的外太空天体。这块长途跋涉而来的石头将为科学家们研究地外天体带来珍贵的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天文学杂志》上。
天文学家发现了银河系深处的“化石星系”
最近,天文学家利用斯隆数字化巡天(SDSS)中阿帕奇天文台星系演化实验(APOGEE)的近红外数据,分析了大量恒星的化学成分和速度信息,发现银河系深处隐藏着一个“化石星系”。该星系可能在亿年前和银河系相撞,那时银河系还处在起步阶段。天文学家将这个化石星系命名为Heracles,虽然它残骸构成了银晕质量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其处在银河系深处,直到今天才被发现,这一发现再次增加了我们对银河系演化过程的理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陶崇园导师王攀或被武汉理工恢复招研资格,校方称仍在公示期
近日,网络流传出数张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