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定不是宇宙中生命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朋友们,大家好!

在茫茫宇宙中,一定有许多“超级居住”行星比人类的地球更适合生命的存在和居住。科学家们甚至可以推测出这样的行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巨大而温暖,覆盖着大量的颜色鲜艳的植物。

如果做一份问卷调查:宇宙中哪一个行星最酷?毫无疑问,大多数人的答案肯定是:地球。

在人类目前所认知的世界中,事实也是如此。地球是唯一一个对人类生存和居住来说都非常舒适的行星:太阳处于合理的距离,免费供应着恒定、适度且必须的能量;稠密的大气层为地球保留了生命赖以生存的热量和水;而地球磁场则保护地表免受太阳紫外线的强烈辐射。

地质板块构造缓慢地将岩石圈与新矿物混合并不断更新。广阔的海洋使气候变得平静且适宜,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创造了季节的变换,而巨大的月亮则稳定了这些运动。

宇宙中陨石经常发生碰撞,为什么很少撞击地球呢?

事实上,地球也是经常面临小行星的威胁,但是在地球外面还有木星这个非常大的行星,当很多小行星或陨石向地球撞过来,经过木星的时候,就会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吸引过去,成为木星的卫星,或者直接撞击到木星表面。因此,木星也被称为是地球的保护神。

嗯,非常完美的组合!还有什么比这种组合更完美吗?

但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类的认知和评判标准。如果从人类目前的角度来考虑地球的宜居性,那么可能就不会有比地球还好的第二个宜居行星了。

如果用更广泛的认知看待这一切且深入思考分析,它真的是最完美的吗?事实上,从宜居性的角度来看,地球在很多方面都是极端的且有缺陷的,而更多遥远恒星附近的行星可以支持一个比地球更丰富、更多样化的生物圈。

地球位于太阳宜居带边缘

在人类认知的世界中,生命的关键条件是热量和水。因此,在恒星周围温度适中的区域,且允许该区域内的行星表面可以储存液态水,人类称之为宜居带。它的边界取决于恒星的大小和亮度,年进行的科学计算表明,对于太阳来说,这个区域在0.99到1.7个天文单位之间。回想一下1A.U.对应于地球轨道的平均半径,证明了地球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最内边缘,远离其最佳中心。

地球位于太阳宜居带最内边缘

此外,太阳的亮度和热度正在逐渐增加。换句话说,太阳系的宜居带是会逐渐外移的。40亿年前,当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时,它比现在几乎要昏暗三分之一,地球处于宜居带之外:没有足够的热量辐射来融化它的冰冻。

据推测,当时地球的热量主要来自火山和温室气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加速“燃烧”,给周边的行星提供了更多的光和热,让地球变得更加舒适和宜居。

大约在10亿年前,第一个多细胞生物出现了。

直到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期间,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地迅速起源、立即出现。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至此,生物圈变得极其多样化并控制了地球。

令人遗憾的是,如果地球处于太阳系宜居带内的一个更好的位置,其生物圈可能变得更加多样化且能够多活几十亿年。

更多更好宜居行星

从行星的尺寸来看,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岩石行星,它的大小和岩层使它能够长时间保持内部热量,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移动并激活板块构造。而金星、火星或水星都没有这种功能。

但是,地球几乎不可能找到适当的且稳定的板块构造。模型推演显示,板块构造应该更容易发生在约为地球质量两倍的较大岩石行星上。

美国宇航局Ames中心数据

在地球上,海洋促进了板块构造运动,海水与岩石圈中的硅酸盐矿物混合并改变了它们的熔点。如果地球质量更大,这将是不必要的,生命将获得更多空间和更多发展条件。

或许气候也是如此:化石记录表明,在地球变得更温暖时期,生物圈也变得更多样化。生物圈所需的最佳温度可能要比如今的地球平均温度略高。同样,理想的大气氧含量应为30-35%,而地球大气的含氧量只有21%。

因此,最理想的宜居行星应该是一个比地球更大的岩石行星,且以两个地球质量及其半径的1.2-1.3倍为最佳。增加的尺寸不仅会提供板块构造和更大的生活空间,且强大的重力将容纳更多的水和更稠密的大气,从而更容易保持持续的平均气温(最好在25°C左右)。同时,由于重力的增加将使该行星的地形也会变得更加平坦,这将使光线和食物的分布更为广泛和均衡,从而让该行星拥有更多的能量和水。

按照科学家的预测,理想的宜居行星将呈现出更少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但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将充分发挥其生物多样性的全部潜力。

Kepler-b是一颗近乎理想的生命行星维基共享资源

天体生物学家雷内·海勒和约翰·阿姆斯特朗争论是否存在“超适居”星球,天文学家应一直寻找这类假想天体。他们在年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对地球进行了全面的批评,并提出了“超级宜居”世界的概念。

根据这项新研究,“超级宜居”行星,它们要比地球更古老、更大、更重、更温暖以及更潮湿,其理想位置应该在比太阳寿命更长的恒星周围。

这样的恒星应该属于恒星光谱——K类型——橙色,而不是像太阳一样的黄矮星(它属于G类型)。K级恒星的存在时间比G级恒星长几倍,几乎就像更暗的红矮星一样,但与红矮星不同的是,K级恒星又不会像红矮星那样频繁、不可预测和强大的耀斑。所有这些特征都为K级恒星的寿命及其稳定性奠定了基础,从而满足围绕其旋转的行星达到“超级宜居”的条件。

科普:恒星光谱,不论是连续谱还是线谱,差异极大。它主要取决于恒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所以,恒星光谱类型的差异反映了恒星性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得到不同的分类系统。按照这个系统,恒星光谱分为O、B、A、F、G、K、M、R、S、N等类型。

当然,K级恒星相比G级恒星没有那么大和明亮。例如:K级恒星的质量为0.5到0.8个太阳的质量,光度不超过太阳的60%。因此,K级恒星的宜居区域离恒星本体更近,为了达到超级宜居性,行星必须在更短的轨道上运行,更靠近该区域的中心。如果在该宜居区中有多个这样的行星,这将确保它们之间能够永久地不断交换“生命的胚胎”。例如:如果火星有人居住,这一现实完全可能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发生。

追求理想

好吧,不得不说人类是贪婪的。总是想为自己找到更好的更适合居住的星球并不断为此付出努力。

海勒和阿姆斯特朗指出,实际上“超级宜居性”行星所必需的所有特征都源于一个主要因素:即与地球相比,体积和重量增加了。从理论上讲,这样的行星在银河系的空间中应该比地球更大。同时,在宇宙中,橙矮星(K级恒星)比黄矮星(G级恒星,如:太阳)要多——据估计,它们占恒星总数的9%,且这些K恒星至少有一个合适的宜居行星已经不是秘密了。

系外行星Kepler-b位于天琴座,距离太阳光年,几乎满足“超级宜居”的条件。它的半径为1.3个地球大小、质量为2.3个地球,且围绕一颗K级恒星运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Kepler-b上的平均温度大约-2.5°C,远非前文提到的最佳气温25°C左右。显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未来人类会发现许多真正理想的“超级宜居”行星。

地球上光合作用的作用范围维基共享资源

是的,郁郁葱葱的植被可能有助于人类找到并识别这样的行星,但它们可能不是绿色的,且“超级宜居”行星的天空也不会像人类看到的天空那么蓝。因为,K级恒星的光谱与太阳(G级恒星)的光谱不同。

地球的陆生植物色素吸收光的区域是红色,但最重要的是在蓝紫色区域(反射绿光)。然而,K级恒星在红色和红外线范围内辐射更活跃,但在蓝色和紫色范围内较弱。假设“超级宜居”行星在这种光线辐射下,其表面植物就会反射出更多的蓝色,因此植物的叶子会比地球上的叶子更暗,更接近紫色。

甚至科学家假设,在理想的宜居行星中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植物必须学会有效地吸收落在它们身上的所有光线并变成完全黑色。

总结

是的,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探索未知空间的能力将显著增强。总有一天,人类可以在这样一片阴暗茂密的哥特式森林里漫步。

(本文完结)

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来。谢谢!

非常感谢阅读这篇文章的每个人!朋友们,别忘了点“赞”,发表评论,如果愿意,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