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搪瓷,在演化中向我们走来

石家庄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7004385.html

同事的桌上放着一只口杯,通体洁白,素朴大方,口沿一圈蓝色,衬得杯体愈发淡雅清新。我还见过另外的口杯,杯体也像这样。只是有的有字,最常见的不是“为人民服务”和“奖”了,有了更时尚的字句,比如“劳动最光荣”“我要涨工资”等等,有的还有盖。

在这个盛行的时代,在塑料已经遍及天下的时代,在今天这个习惯用保温杯的年龄和时代,这种搪瓷杯就显得怀旧、复古,显得颇有点底蕴。

搪瓷,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的中国化过程,颇有点回顾和探讨的必要。

地球形成后的岩石和黏土,从化学成分的角度而言,都可以将其归纳入硅酸盐矿物质,当然,各个地方的硅酸盐矿物的成分会有差异。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各地的人民通过对各种硅酸盐矿物的加工改造,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尤其是用火之后,各种创造层出不穷,砖瓦、陶瓷、搪瓷,玻璃、琉璃,究其实,就是各种硅酸盐矿物在不同温度的火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这里只说搪瓷。

“搪瓷”,过去叫做“珐琅”。珐琅的发明权应当归属于古埃及人。这是有道理的。那么漫长的历史,似乎不能仅仅是血腥屠杀开疆拓土男欢女爱繁衍人口。爱玩是人的天性,不在于是哪个民族,所以有悠久历史的埃及人创造出几个玩物,来度过自己孤独而寂寞的漫长时光,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

没有证据证明埃及人特别崇拜黄金,但是,似乎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厌恶黄金。黄金很贵,也很漂亮,金灿灿的,好像太阳的光辉。把黄金当做一种材料,制成首饰、装饰棺材,还是很不错的。但是,金灿灿毕竟太单调了,于是,埃及的能工巧匠们研制出了珐琅来装饰那些器物,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就是证据。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珐琅。当然,也有的说,装饰的是宝石和彩色玻璃。

按道理说,珐琅的发明是有知识产权的。但是,随着王朝的覆灭,这种权利的保障便成为不可能。更何况生活要继续,工匠要生存,顾客会觊觎,于是,这种技能便开始向四方流布、传播。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中心”,“珐琅”就被传入到了东罗马帝国,辗转传入中国后,被中国人称为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后来,这个词渐渐被书写为珐琅,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期间,“珐琅”还传入了当时欧洲的法兰克王国。

珐琅传入中国时,当时已经是隋朝。可以想象,能够流传过来的只是一些个别的器皿、玩物,流传不广,保存也不易,能够传世到今天的,几乎没有,但是,通过《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古代文献,人们开始知道有这么一种珍玩。

一种说法是,元初,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掠进一批珐琅工匠,带着主要原料来到中国,专为蒙古贵族制造豪华的金属胎珐琅器。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遂传入中原。

问题是,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都和忽必烈没关系,甚至和元朝没关系。元朝是忽必烈继任蒙古帝国汗位数年,消灭了金朝之后才建立的。而此时的西亚、阿拉伯一带,已经是蒙古帝国的几个汗国,虽然和忽必烈有矛盾,但名义上还是一个大帝国,忽必烈不可能在南宋未灭之时去西征。

考虑到珐琅器先在云南一带流行,那么,极有可能的是忽必烈征服云南时带去的风俗,那是元朝尚未建立,蒙哥汗在位时。

元代珐琅器造型相对规矩,色彩比较凝重,纹饰趋于豪放。说白了,就是粗、笨、俗艳、大气。到明宣德年间,技艺趋于成熟,景泰年间达到巅峰。或许与源自西亚、伊斯兰地区有关,珐琅器的色彩以二蓝(湖蓝)为主调,故得名“景泰蓝”,并逐渐演变成为代表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著名工艺品。

清代,景泰蓝的制作达到了顶峰。康熙初年,清廷在武英殿附设的造办处中专设“珐琅作”,用以制造宫廷专用器皿。这时的景泰蓝,不仅继承了明代豪华、古典、雅致的风格,而且镀金技术更为发展,器物表面多饰以珍贵宝石,镀金厚重光亮、宝石灿烂夺目,充分展示了皇家的富贵气派和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珐琅,以金银或铜等做胎,以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两种工艺合为一体。既有金属器物贵重、坚固的特点,又有珐琅釉料晶莹、光滑、长于装饰的特点,成为了奢华的代表,成为了上层贵族的时尚。

珐琅变为搪瓷,依赖的是现代工业技术。

近代以来,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开始用以铁为代表的价格低廉的金属为胎来制作珐琅,这种珐琅被人们逐渐称之为搪瓷。

十九世纪初,欧洲出现了铸铁为胎的搪瓷,这是搪瓷由工艺品向日用品发展的萌芽。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炼铁炼钢技术的日益成熟,开始出现了钢板搪瓷,成为了现代搪瓷的开端。

钢板搪瓷,以钢铁为胎,表面以瓷釉涂搪,防止钢板生锈。具有硬度高、耐高温、耐磨、安全无毒、易于洗涤以及绝缘等优良性能,可以广泛地用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饮食器具和洗涤用具。

二十世纪初,现代搪瓷传入我国。其时输入我国的都是外国的搪瓷产品,尤其是一战时,趁着欧洲列强忙于内讧,日本搪瓷几乎独占我国。年,英国人麦克利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现代搪瓷企业——广大工场(厂),这是洋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搪瓷厂,后因经营不善,转而与上海商人合作,改组为铸丰搪瓷股份有限公司。

“五四运动”后,中国掀起抵制日货的浪潮,民族工业得以振兴,一些民族搪瓷企业相继创立。不过,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资金、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原因,相继销声匿迹。开创者的命运常常是时代的见证者甚至是牺牲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统一全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国民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进入了经济史上的“黄金十年”。“黄金十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陶瓷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上海逐渐成为了中国搪瓷工业最集中的地区,成为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

但是,不可讳言,黄金十年期间,战乱频仍,内忧外患层出不穷,政府运转尚且要借外债度日,普通百姓的购买力日趋缩减,能够消费得起搪瓷这种新兴的时尚品的,只能是收入中上的社会阶层。张爱玲“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张恨水家的炉子上,

正呼呼作响,陪伴着他度过一个又一个疾笔书写的长夜。鲁迅家的水门汀地上,厨娘正在“洋瓷盆”里淘米洗菜,擦擦地响着。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穿着一身精致的旗袍,拎着搪瓷提壶去买云吞面。而普通的百姓,即使商人在卖力地推销,“洋瓷面盆刮刮叫,四角一只真公道。乡亲,带一只去吧。”但最终只能忍痛割爱。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代表,政府雄心勃勃,集合全国人力物力来建设数百个大型工业项目,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来推动新中国各经济领域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大量订单使原本停滞的搪瓷业恢复元气,度过难关,搪瓷业在稳步增长中,逐渐步入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

搪瓷器皿最先被广泛使用的是军队、铁路、医院及政府机关等大型群体。最经典的就是绿色的军用茶缸、铁路工人带饭的饭盒(几个带盖的搪瓷碗摞起来再用夹子拎着,便于携带和加热)、医院里小孩儿一看见就会开始哭的盛注射器的搪瓷盘。

年,国家轻工业部研究制定搪瓷制品标准,并将工业“珐琅”制品统一称为“搪瓷”(搪,是均匀涂抹的意思,搪瓷,就是在铁胎的表面均匀涂抹一层瓷)。至此,开启了日用搪瓷“家家都有,人人在用”的时代,中国真正开始了搪瓷时代的黄金时期。

在政府的推动下,搪瓷制品的使用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先是工厂、机关、团体等各种机构,包括乡村的生产大队,都以搪瓷制品作为奖品,搪瓷杯、搪瓷碗、搪瓷脸盆最为常见。还有一些定期举办的活动,也会以搪瓷制品做纪念品,“人代会”“职代会”“党代会”“团代会”等等,还有“五一节”“三八节”“新长征突击手”甚至一些老职工退休都发搪瓷纪念品。时隔多年,人们常常会在一些老人的家中见到上面写着一个红色的“奖”字的茶缸。这种风气发展下去,年轻人结婚成家,饭碗、茶缸、脸盆等搪瓷制品成为了必须置办的物品,亲朋好友送的贺礼也以此为主了。

我生活在偏远的乡村,等到记事时,家中最常用的搪瓷制品也是饭碗、脸盆、茶缸,和陶瓷的这些用品一起混用。

只是,搪瓷制品有天生的缺陷——不耐摔。所以,一般人家里的搪瓷制品都有碰掉瓷的地方,所以一件精美的器皿,时间不久就称为斑痕点点。薄薄的一层铁皮内胎,很快会生锈,时间不长就锈穿了。许多人舍不得这些器皿,修补的方法形形色色,最常见的是用一块塑料,烧化后滴落在生锈的部位,待冷却后也就勉强能用,最起码不漏了。如果碰巧有用油漆的,上面再滴一点油漆,修补的功效就更好些。见过工厂里的师傅用融化的牙膏皮或焊锡,就生锈破漏处修补得银光闪闪的,一般人家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瓷碗,烫;瓷缸,不保温;瓷盆,不耐摔。搪瓷制品的缺陷,在一般的使用环境中就越来越被人们不易接受了。等到价格更为低廉的塑料制品或不锈钢制品上市后,很快就从日用品市场消失了。

据说,现在中国搪瓷协会登记在册的搪瓷民营工厂仅剩百余家,其中做日用搪瓷的只有极少一部分,而且他们的大多数产品都销售到国外。

当然,也有数量不少的人,因为情怀,因为品质,执着地使用搪瓷制品;还有一部分人,力图在搪瓷中重新找回当年珐琅的感觉,使用着国外或者是出口转内销的高端搪瓷产品。这是新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值得人们尊重。

搪瓷走向了分化,一部分,重新回到了珐琅的老路,试图用高端大气华美贵重征服有钱人,或者是有钱人的幻想者。它们的主要对象还在于出口,当然,从国外进口的高端珐琅更贵,在国内的用户也不少。的确,走在这条路上的珐琅,器物华美大气厚重,堪比金玉;饰物精致细腻艳丽,媲美珠宝。会不会成为豪门贵族的标配,另当别论。

另一部分呢,则依旧延续着搪瓷的老路,打着价格战,偶然间,通过图案甚至造型的转变,调动一下人们的怀旧之类的情怀。毕竟,搪瓷曾经辉煌过那么长的时间,在一代人或两代人的心中留下过自豪辉煌光荣美好的回忆!

我不知道这样的局面会怎么样延续下去,也许,分化是走向辉煌的必然吧,就像分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一样!我带动不了大家,只好率先走出来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