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科技史专业教师在国际技术史期刊推介中

古代玻璃制品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体,是最灿烂的文物之一。虽然釉砂和玻璃在中国的出现晚于近东地区,但古代中国玻璃别具一格。中国本地的铅钡硅酸盐玻璃、中国式蜻蜓眼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专业杨益民教授应邀在国际技术史学会的会刊《TechnologyandCulture》上发表书评推荐中国古玻璃研究英文专著《DevelopmentHistoryofAncientChineseGlassTechnology》(干福熹主编)。

该书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里程碑,讲述了我国约年的玻璃发展史,包括考古发现、科学分析和文献考证情况。该书以中国古代玻璃研究概况为总起,从我国玻璃的发端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国产玻璃演变的四个阶段。放眼全球,对比东西方各文明地区的玻璃制品,勾勒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玻璃贸易景象。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了解陶瓷制品釉砂和玻璃制品的全球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17-19世纪光学玻璃的缺位制约了中国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的发展,这有助于理解著名的李约瑟问题——“现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起源;尽管该书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加以阐述。

关于古代中国玻璃的起源,该书给出了两种解释:钾玻璃的起源与原始瓷中的富钾釉有关;铅钡硅酸盐玻璃的起源与低温铅釉有关。然而,中国的富钾釉砂和富含铅、钡、铜和硅的中国紫颜料在探究古代玻璃起源时也不容忽视。延伸阅读(蓝色文字可以直接点击阅读):1.釉砂的全球化(复制以下地址至浏览器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