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公号爆文以“中国前期获批进入临床阶段的七个新冠疫苗项目,全部用了德国肖特的中硼硅药用玻璃”为论据,得出结论“这种玻璃瓶,我们自己造不出来”。实情到底怎样,小编就此向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吴建新所长求证解读。
有些文章为了吸引眼球会夸大其词,过分的还会误导读者。“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造出这种玻璃瓶”,吴所认为这不是国外在“卡脖子”,是国内产业政策以及市场和企业自身的问题,“新冠疫情是令药用玻璃瓶突然爆发的原因,但这就像口罩需求突然爆发一样,并不是我们不能生产,而是产能无法跟上需求的脚步。”但是国产药用玻璃确实存在巨大缺口,作为投资热点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它的技术门槛、投资门槛都很高,这是和口罩有很大区别的地方。”
在药用玻璃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叫做耐水性。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玻璃析出的碱的量(一般用所耗用的酸的体积或换算成氧化钠质量来表示),玻璃析出碱的量越少,耐水性等级越高,材料性质越稳定,就越不会和瓶内的溶剂产生化学反应,瓶子里的疫苗也就越安全可靠。玻璃中的某些成分被所接触的药品析出,或发生玻璃及药品成分相互迁移,是造成注射剂药效衰减、药品不治病的几个重要原因之一。包括疫苗在内的各种生物制剂、血液制剂,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规定中必须使用“I类中硼硅玻璃瓶”。
吴所向笔者解释,国内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从无到有,接下来才是细分行业的产业升级。医用玻璃瓶是典型,我们能买的先买,能凑合用低硼瓶子就用低硼,一方面民众需求水平还没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一方面产业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引导,市场上对更高端的中硼药用玻璃需求没那么大。在遭遇新冠全球爆发的突发事件时,国内外一时都措手不及,这和口罩短缺的道理相同,但是口罩的技术和资金门槛相比之下太低,所以问题很快就能解决。到了中硼玻璃,问题的严重性指数级放大,就会给外界造成一种“卡脖子”的错觉。据吴所判断,目前国产药用玻璃市场占比在25%左右,包括淇滨集团、凯盛集团为代表的国内产能正处在边投产边布局的阶段,未来几年可能会达到5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比如,在彭寿院士的带领和指导下,凯盛科技集团所属凯盛君恒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了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管技术壁垒,是国内唯一采用国际先进“全氧燃烧”熔化技术和丹纳法成型工艺实现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量产的企业,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凯盛君恒药用玻璃项目共分三期建设,一号窑炉已于年6月投产,去年10月28日,凯盛君恒在魏县举行的“药用中性硼硅玻璃新产品上线暨公司上市启动会”上宣布,凯盛君恒第二座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窑炉产品正式上线,同时启动科创板IPO上市计划。据悉,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5.0药用玻璃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斩获了16个国家以及地区的疫苗订单,总数量大约为五亿剂左右。吴所透露,包括原材料、设备、技术工艺等问题都已解决,凯盛集团正在和一些致力于加速药用玻璃国产替代进程的机构磋商沟通,相信“药用玻璃”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粉体圈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