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国爱党,献身科学
唯有科技可以兴国,唯有兴国才能强大,正是因为有这些一辈子都扎根实验室,整日与研究做伴的院士人才,我们国家才会复兴强大。
为此敬仙颂将在每周日发文纪念年逝世的两院院士,对这些中国的“脊梁”献上敬意和缅怀。国之脊梁,吾等后辈应继承精神,铭记于心,砥砺前行!
生平简介
郭景坤(年11月21日-年8月17日),男,出生于上海市,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景坤于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年至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
年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早期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研究,后从事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复相陶瓷、纳米陶瓷研究、陶瓷材料的晶界应力设计研究、陶瓷的低温烧结和多相材料的研究。
年8月17日,郭景坤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终生科研
从保险公司业务员到自考复旦大学化学系,从爱好化学到我国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郭景坤院士他把爱好变成事业,还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他在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之后更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担任上海硅酸盐所所长12年。
郭景坤院士主要从事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解决了我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
之后郭景坤院士又带领团队研制出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解决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关键部位防热难题,这极大增强了我国的军事武装能力。
上世纪70年代初,他投入了改善陶瓷脆性、提高强度的研究,研制出的碳纤维不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实验中经受住了高温、高速气流冲击、忽冷忽热的考验,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关键部位的制作材料就是用的郭景坤院士的新材料。
他也因此在年荣获了国家发明一等奖。
他主持陶瓷发动机材料及其零部件的研究获得成功,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成功的国家。
郭景坤院士在中国国内率先主持和开展纳米陶瓷研究,指导开展的光学和光功能透明陶瓷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也填补了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新材料的空缺,让中国在陶瓷领域从“穷小子”变成了“领头羊”。
在郭景坤院士七十多岁的时候,确诊患上喉癌,做了全喉切除手术,失去了自己的嗓音不能出声,只能手写。在之后的半年内更是经过了十多次的化疗和56次放疗。
可他依旧坚持科研,用发声器、用笔,只要想搞科研,办法总比困难多。
郭景坤院士坦言:“只要还能坚持,就一定会科研的。”
科研精神
晚年郭景坤自言:“科研工作中苦恼与欢乐并存,苦恼是绝对的,而欢乐只能是“昙花一现”,但为了这短暂的欢乐,我们却无怨无悔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
郭景坤晚年曾于新民晚报“我的科学生涯”大型征文中发表《用我微弱的光为国家再做点什么》。
“光不在强有热则明,只要我的微弱的光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能为家乡和祖先前的长明灯中添上一点油,吾愿足矣!”
终生为科研做贡献,为祖国和人民发光发热就是郭景坤院士一生最好的写照。
他一生爱国爱党、献身科学,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严谨求实、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无机材料领域科技教育人才。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在此,敬仙颂为在今年痛失的郭景坤院士表达哀思和缅怀,国家安好,请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