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材料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激励人们探索新的材料设计理论并开发新材料体系的原动力。近年来,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不断涌现,并相继成为研究热点,由高熵合金发展而来的高熵陶瓷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什么是高熵陶瓷?
高熵陶瓷(High-entropyceramics)通常指由五种或五种以上陶瓷组元形成的固溶体,因其独特的“高熵效应”及优越的性能,近年来已成为陶瓷领域的热点。
熵是热力学中表征物质混乱程度的参量,其概念由克劳修斯(T.Clausius)于年提出。熵越低,系统越稳定有序;熵越高,系统越混乱。
高熵陶瓷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年。当时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Rost、Maria和杜克大学的Curtarolo等首先合作报道了一种岩盐结构的熵稳定氧化物陶瓷,即高熵陶瓷。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熵陶瓷,包括萤石结构、钙钛矿结构、尖晶石结构的高熵氧化物陶瓷以及硼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硅化物等非氧化物高熵陶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高熵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4种效应:1.热力学的高熵效应;2.结构的晶格畸变效应;3.动力学的迟滞扩散效应;4.组元的协同增效作用。
高熵陶瓷的性能及应用
到目前为止,高熵陶瓷的大家族中已经涵盖了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硫化物、简单氧化物、稀土硅酸盐、稀土磷酸盐等,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高温隔热、高温防热、抗高温腐蚀和氧化、超硬加工与耐磨涂层、生物相容涂层、电磁吸收与屏蔽、催化与裂解、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热电转化、氧离子传感器等。
高熵陶瓷的制备方法
最早的高熵陶瓷是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的,首先通过球磨的方法将原料充分混合并发生部分固溶,然后将混合好的原料置于高温下充分焙烧,以形成均匀且单一的高熵相。为了防止冷却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高熵相脱溶、分相或析出第二相,人们通常使用淬火等快速冷却的方法制备。固相反应法具有反应原理简单、产量高、设备要求低等优势,是目前最常见的制备高熵陶瓷的方法。但是固相反应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反应温度较高、反应时间久、产物比例难以准确控制、制备过程中极易引入杂质等缺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借鉴前驱体制备陶瓷的方法,人们开发出了一种由前驱体出发,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合成高熵陶瓷的方法,即通过溶胶-凝胶法、反向共沉淀等方法,实现原料的原子级别混合,从而降低合成高熵材料所需要的能垒,随后再在相对较低的温度进行充分焙烧以去除多余的交联剂、沉淀剂或溶剂,从而实现高熵陶瓷的低温合成。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粒径可控、产物更加纯净等优势。但是前驱体热解法存在产率较低、工艺复杂、设备要求高、产物颗粒再烧结困难等问题。
除此之外,近年来其他新型合成高熵陶瓷的方法如水热法、电弧熔炼法、声波辐射辅助法、反应闪光烧结法等也陆续出现,高熵陶瓷的制备方法正向着多元化,实用化发展。
高熵陶瓷的机遇与挑战
自从年第一篇关于块状高熵氧化物的文章开始,近几年高熵陶瓷的研究成果激增,至今有关高熵陶瓷论文多达余篇,所涉及的体系也从原来的氧化物体系发展到现在的多种体系。
作为陶瓷界的新星,高熵陶瓷成分复杂且研究体系庞大,这给材料设计和制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它还具有组分调节空间巨大、熵效应独特以及材料性能可调控等优点,是材料领域中一个尚待开采的富矿。目前,高熵陶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工作聚焦于成分设计、单相形成能力、制备方法、基本性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高熵合金的四个核心效应在高熵陶瓷中的普适性尚待验证,更精准的成分设计理论和单相形成能力的统一判据有待建立,高熵陶瓷的组分-微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需要挖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