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翡翠代用品都是各种绿色的软玉,水晶、石榴石也偶有发现。商人为追求利润,大都给它们冠以翡翠的名称,名称非常混乱,只有对每一种绿玉都有一定的了解,才不致于上当受骗。碧玉产地新疆。是含镁、铁的硅酸盐,半透明到不透明,细润,多数无棉柳,是碧玉中特别好的,绿色与翠近似,颜色比较均匀,只是在强光或放大镜下有不少黑点,黑中闪灰,其绿色也有发黄、发淡的现象出现,有美中不足之感。
物理性质:碧玉乃纤维状晶体结合体,比重略小于3,折射率1.~1.,抛光面多为油脂光泽,极少数也能出现玻璃光泽。测定手段:目测10倍水晶放大镜观测,比重测定、折射率测定。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硬玉,虽未见到检测报告,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玉不是翡翠。
60年代,台湾已将一种出产于花莲县附近岛上的绿玉制成戒面,经美国宝石研究所测定是软玉类。有人认为,台湾翡翠是霞石。测定内容:比重、折射率、光谱。澳大利亚翡翠俗称“澳洲玉”。主要有绿和蓝两种颜色,绿色以浅绿色多,色比较均匀,但不纯而有偏蓝的现象,澳洲玉的绿色是由氧化铜的铜离子引起的。
还有一点与翡翠不同的是,澳洲玉无白石花。比较而言,新西兰的绿色美玉似乎要好一点,更适合于作首饰用途,有人称之为“新西兰绿宝石”。但与翡翠相比,它的绿色较深,而且灰绿较重,亮丽不足。硬度为摩氏5~6度。测定内容:比重、折射率、滤色镜测定、光谱印度翡翠实际上是绿水晶,硬度为7,比重2.6,折射率测定常在1.55处有一个值。
测定内容:比重、折射率、硬度。绿玛瑞自然界中没有蓝玛瑙、绿玛瑙,都是人工染色的。就地子而言,绿玛瑙无翠性,地子较空灵,透明度好,绿色较匀净,闪蓝色调,粗看使人有料器的感觉,比重2.60,硬度7,测定内容:比重、硬度、滤色镜测定。以玻璃冒充翡翠,珠宝行里惯称为“料器”,清代就有。那时天然翡翠稀少,不法商贩往往以绿色玻璃充好翠。传统的经验鉴定法就是看有无气泡出现,有气泡的则是玻璃,没有的就认为是翠。再看有无烧制过程中搅动而留下的旋流痕迹,有的很淡,有的则比较明显,当时的玻璃制作水平有限,从这两点大致是可以鉴定真假翡翠的。
而今烧造技术提高,这样的鉴定已不是很有效的了,为慎重起见,还是要借助科学仪器才行。人造玻璃是非晶质制品,比重2.30~4.50,硬度在5~6之间,折射率1.~1.。所以在滤色镜下呈红到暗红色。有中国的南阳玉、澳洲玉、马来玉、苹果绿的苏联翡翠、美国人工合成的翡翠(目前尚无宝石制品面市)、日本人造翡翠,这些都可以通过测定比重、折射率、硬度,及在显微放大镜和滤色镜下检测出来。只是面对众多的代用品,一定要认真对待珠宝界习惯称天然翡翠为A货,酸洗过的为B货,炮色的为C货,翡翠代用品为D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