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泥强度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最主要的因素。实验证明:水泥强度愈高,则混凝土的强度愈高;建筑工程常用的水泥为硅酸盐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或粒化高炉炉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酸盐水泥分两种类型,不掺加混合材料为1型,在水泥熟料粉磨时掺加不超过质量5%石灰为2型,2型加入适量石膏,其目的是延缓水泥的凝结,便于施工。水泥加水后水化,然后变稠凝结,但尚未有强度,随后产生强度并逐渐硬化为坚硬的水泥石。硬化后的水泥由水泥化产物、未水泥化完的水泥颗粒、孔隙与水组成。水泥的水化、凝结、硬化,除了与水泥矿物组成有关,还与水泥的细度、拌和水量(水灰比)、温度、湿度、养护时间及石膏掺量等有关。国家规定,采用胶砂强度表示水泥的强度,中国ISO标准砂以1:3(质量比)比例混合,加入规定量的水,按规定的方法制成的试件,在标准温度的水中养护,分别测定其3d(天)与28d(天)的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国家标准规定,硅盐酸水泥强度等级分为42.5、42.5R、52.5、52.5R、62.5、62.5R,其中R为早强型水泥,各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的各龄期强度不得低于下表中的数值。在水泥品种、强度相同时,混凝土的强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有规律地降低。水灰比增大,多余的水多(水泥水化所需的水占水泥质量的23%左右),当混凝土硬化后,多余的水分就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水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大大地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而且可能在孔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使混凝土强度降低,反之,水灰比小,水泥硬化后强度愈高,与骨料表面粘结力也增强,则混凝土强度也越高。2.温度和湿度,混凝土所处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对混凝土强度有很大影响。若温度升高,水泥水化速度加快,混凝土强度发展也就加快;反之温度降低时,水泥水化速度降低,混凝土强度发展相应迟缓。当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水泥水化反应停止,混凝土的强度也停止发展,而且还会因混凝土中的水结冰产生体积膨胀导致开裂。所以冬期施工混凝土时,要特别注意养护,以免混凝土早期受冻破坏。周围环境的湿度对混凝土强度也有显著影响。若湿度不够,混凝土会因失水干燥而影响水泥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甚至停止水化。这将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且因水化作用不充分,使混凝土结构松散,或形成干缩和浇水,从而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所以要求在混凝土凝结后12h以内,表面加以覆盖和浇水,一般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配制的混凝土,需浇水保温至少7d;使用火山灰水泥、粉煤水泥或有抗渗要求的水泥不少于14d;因此,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必须注意一定时间内维持周围环境有一定温度和湿度。3.龄期混凝土在正常养护条件下,其强度随龄期的增加而增长,最初7-14d内,强度增长较快,27d以后增长缓慢,但只要有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强度仍有所增长。可根据混凝土的早强强度大致估计其28d的强度。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措施1.采用低水灰比或低水胶比的混凝土可提高混凝土28d的强度或后期强度。2.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或早强类水泥这类混凝土的特点是用水量少,水灰比小,拌合物中游离水分少,从而硬化后留下的孔隙少,混凝土强度高。3.采用湿热养护---蒸汽养护与蒸压养护蒸汽养护是将混凝土放在低于°C的常压蒸汽中养护。蒸压养护是将混凝土放在温度°C及8个大气压的蒸压釜中进行养护。4.采用机械搅拌与振捣可提高混凝土均匀性、密实度与强度,对用水量少、水灰比小的干硬性混凝土,效果显著。5.掺入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和料在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可显著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掺入减水剂,拌合水量减少,降低水胶比,可提高混凝土强度。在混凝土拌合物中,除掺入高效减水剂、复合外加剂外,还同时掺入硅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可配制高强度混凝土。6.混凝土用砂,应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砂,这种砂的空隙率与总面积均小,不仅水泥用量少,还保证混凝土有较高的密实与强度。7.骨料中粒径大于4.75mm的称为粗骨料,混凝土用粗骨料有碎石和卵石两种。碎石表面粗糙,具有棱角,与水泥浆粘结较好,碎石拌制的混凝土强度较高,但流动性较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