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手工作坊文/康维艾山西的手工作坊是“河汾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早在秦汉时期山西的手工作坊已经遍布城乡,丝绸纺织,金属冶炼,陶器烧制,副食加工,酒醋酿造,盐卤提纯、纺棉织布等家庭作坊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工艺技能已经十分精湛,各行各业涌现出许许多多能工巧匠;各类产品质量优良,美观实用,是令人羡慕的富庶之地。明清是农耕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特殊时代,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国家开放了蒙古、俄国的边境贸易市场,允许商人出关贸易,商品交易促进了手工业生产,作坊经济进入迅猛发展,家庭手工作坊为商晋提供了充足的货物。1纺织业山西生产的纺织品种类繁多,据明代《朔平府志》记载,绫:太平、潞安三府,及汾泽二州俱出;绸:潞安府、泽州府间有之;帕:平阳府、潞安府、泽州府俱有,唯蒲州府及高平县米山出者最佳。潞丝:潞安府出产的丝绸叫潞丝。明初北方丝绸纺织中心在山西潞安府,这里纺织的潞丝以质地精美闻名于世。朱元璋将其21子封为沈王,封地在晋东南潞安府、上党地区。沈王就藩之后,开始从外地集数千机户,所织丝绸供宫廷销费。后来,丝绸量日益增涨,潞丝机户扩大,分散在长治、高平、潞州等地。这些机户居住在家中,分头织造,他们比轮班匠和住坐匠有较多的自由,也就是家庭作坊。机户完成上贡任务,额外织造的丝绸拿到市场上卖。到嘉靖、万历时,这种商品化生产发展尤为迅速。万历时达到高峰,成为全国畅销商品。明人郭子章说:“潞城机杼斗巧,织作纯丽,衣被天下。”其生产自然十分繁荣,“登机鸣杼者奚啻千家,其机则九千余张。”年产潞绸估计在10万匹以上。其花色丰富多采,有天青、石青、沙兰、月白、酱色、油绿、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余种。规格有大绸、小绸两种,大绸每匹长68尺,宽2、4尺;小绸长6尺,宽1、7尺。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山西民间印染作坊也很多,工艺也十分精细。由于产量过多,引起官员的非议,他们认为普通人不应该穿绸挂缎,所以上疏朝廷欲停止家庭作坊生产。吕坤的《去伪斋文集》卷2《停止沙锅、潞绸疏》记:“是(潞)绸也,士庶皆得为衣。”据顺治《潞安府志》记载:明代潞丝“除贡篚互市外,舟车辐辏者输于省直,流行于外夷,号称利薮……”证明了潞丝不仅流行于广大大汉族地区,也为草原上牧民所喜爱,也是晋商长久销往俄蒙的大宗商品。纺织业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带动了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如:明朝初年,秦商康东海由长安(西安),跋山涉水,远道而来,在灵石县羅舖村创建了一个小商舖,以收购蚕茧,贩卖丝绸,垦荒种地为生,至明朝中叶已发展为一个经济殷实,人才荟萃的文明村庄。村里手工作坊很多:有丝坊,糟坊,粉坊,油坊,炉食坊,醯坊,弹棉花铺,砖瓦场,小煤窑。康家的丝坊院以缫丝织绢致富,丝坊院位于村庄中心,前后两幢大院拔地而起,座北朝南,气势雄伟,现存完好。清代太学生康大锭从外地引进了新工艺,加工各种型号的面罗子。作坊设在前院东楼上,便于经营管理,族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收购、加工、运销各负其责。当时销路很广,远近闻名,经济效益很好,延续至解放初期。棉布:据顾炎武写的《肇域志-----山西》(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记载:山西各州府官司治,对发展手工业纺织业亦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为保障边塞重镇卫所军需物资的供应,促进商人贸易发展,亦开创了有利条件。晋南和晋东南是棉花主要产区,家家户户纺棉织布。山西纺织业是由南往北逐步发展起来的。据吕坤写的《实政录》记载:“榆次、太原等县,民间纺织最多,府掌印官取木匠十数名,教习省下木匠,令作纺车、织机市卖……仍然移文于榆次等县,送织机有二三十人教民织布,将纺线之家男女,定日向机匠学织,一年而千家能织矣。然后犯罪者以布赎,罪轻以布为罚,不二年而省多纺织矣。”当时“运城市为巡盐治所,牢盆聚集,商贾辐辏,往来者莫不道经其地。”而为塞外边镇军饷供应之治所。晋商以“治边商之事”,由中原内地贩运大宗粮食、布帛,运送至边镇。粮食棉布也是晋商长久经销的大宗商品。2冶炼业山西的冶炼技术从古至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今“手撕钢”技艺精湛,再度赢得国际市场赞誉。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之前,襄汾陶寺遗址发现有红铜铃和砷铜齿轮形器、容器残片等。山西博物馆珍藏的大量青铜器,足以证明古代山西冶炼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技术一代一代心手相传,严格保密,有传儿不传女的规矩。据明代《朔平府志》记载:冶金工业,铁各处都有。冶唯阳城尤广。青铁:交城县有冶,今革。黄铁:交城、静乐县有冶。青镔铁:大同府境归云内州出。铜:代州风游谷及垣曲县北俱出。又潞安府临、兴二县有(冶)炉。锡:交城、平陆、阳城俱出。冷兵器时代,边关将士手中的武器多出自山西的铁匠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兵工厂就设在黎城县黄崖洞里。3陶瓷业山西陶瓷业历史悠久,且莫说远古的陶器,瓦盆,瓦罐、瓦片等,单说日常生活中天天离不开的用品瓷器。烧制瓷器:据明代《朔平府志》记载:瓷器,霍(今霍州)、吉(今吉县)隰(今)隰县)三州,及临汾、赵城、汾西、岳阳、河津等俱有窑。平定烧制砂器、瓷器、陶器、陶瓦器尤佳。烧制砖瓦:砖瓦场是古代烧制砖瓦的场地,山西人烧制砖瓦历史悠久,全省各县都曾经烧制过各种砖和瓦。灵石县段纯镇罗铺村,上世纪60年代,还有三个废弃的瓦窑场,还有一些遗弃的花砖碎片。相传,烧制花砖时,用软米熬成汤和泥。主人家蒸花膜,蒸枣糕,招唤一群八、九岁的男童踩泥,然后用模型拓坯,凉干后入瓦窑烧制。罗铺康家还有一种砖,叫“蓝火砖”。古人就地取材,利用石山沟的水烧制的砖坚固、厚重。这种砖打开之后,里面有一片蓝色斑纹。用瓦刀轻轻敲击一下,叮当有声。用这种砖铺院子、巷道,夜深人静时,有人走进院子里,主人睡在炕上,都能听到“当啷、当啷”的声音,可以防盗。烧制琉璃瓦:山西人烧制陶瓦、砂器、瓷器的传统工艺不断提升,由粗瓷变为细瓷,由小型瓷器演变为大型彩釉瓷器,发展到工艺复杂的琉璃器皿。山西太原、介休、阳城、自古烧制陶器、陶瓦,特别是琉璃瓦,是用低熔点塑性粘土为主料制坯体,然后外面涂一层硅酸铅彩色釉,低温烧制而成。琉璃瓦色泽鲜亮,经久不变色,坚固耐用,不腐蚀。太原市马庄,苏家烧制琉璃,始于唐,明清琉璃时已远销外地,价格昂贵。山西现存古典建筑、寺庙和晋商会馆都用琉璃瓦、琉璃瓦当、琉璃脊兽装修,显得富丽堂皇。烧制瓷器、砂器:据《山西通志》记载,平定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阳泉市平定县柏井村,始于唐,兴于宋。早在唐代平定县就生产白瓷。平定县东关古窑层塌土中挖出了大量砂器、瓷器、陶器碎片,专家考证认为最早出现在秦代,平定陶器、砂器是“河汾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朝以后,陶器迅速衰落,平定砂器却出现了兴隆的气象,特别是唐宋时期出现了细砂器、并且仿照瓷器上釉的办法,开始在砂器上涂釉,出现了蓝、黑、白、银光四种色泽。平定砂锅:成本低,高品质,美观实用。表面亮晶晶,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烧水无污垢。以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喜爱,延续至今。4药业山西药业数太谷县的广帮药帮,其中实力雄厚,知名度最高的“广盛号”,创立于明朝嘉靖二十年(),最先经营者是襄垣人石先生(中医),他偶然得到一个珍贵的药方,石先生依据这个药方研制出了“龟龄集”。“广盛号”经营时间长达余年,因为各种原因进行了多次转让,数易其主,数次更名,由广盛号----广升聚----广升蔚----广升远”,由独家经营改为股份制经营,投入资金,研制出了、“止血散”、“口炎散”、“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麝香珍珠生机散”等几十种名贵药品。“龟龄集”这个名牌药品一直延续下来,质量优良,远销海内外,注册商标:“远字牌龟龄集”,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金质奖。直到年公私合营并入“广誉远”。太谷吴家的“延龄堂”,开设于明朝天启六年(),药店坐落在北洸村南大街。吴家依据藏药秘方研制的主要药品“延龄丹”,一直是宫廷贡品,后来注册商标:“山葡萄牌龟龄集”。吴家的祖训是:自升成药,务求真材实料,配方严密,升炼必循旧规,宁少产,不滥产”。吴家世世代代谨遵祖训,十分重视产品信誉,数百年来一直坚持独家经营,久负盛名。直到年公私合营并入“广誉远”。“广源兴”太谷武家在广帮药帮中经济实力最雄厚,武家最初是经营草药生意的,后来经营广东土产和成药蜡丸兼售人参、鹿茸等东北药材。武家在广州豪畔街号设有分号称“德兴行”参茸庄。经营大本营在四川,重庆打铜街和新丰街开设门市,从四川采购黄连、贝母、川芎等药材;从云南采购当归、枸杞;从广州采购藿香;从南洋进口砂仁,藤黄、乳香、伏皮等药材,研制中成药品“龟龄集”“定坤丹”等。年公私合营核定资金.35万元,并入“广誉远”。5酿造业山西食品加工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村庄和集镇都随处可见酒坊、油坊、醯坊、粉坊,富裕的村庄几乎家家都烧白酒,黄酒,所以叫家酿。山西人,爱吃醋,被外地人戏称为“老醯”。山西白酒山西白酒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用二麦作曲,酿造的酒叫“白酒”也叫“烧酒”。考古发现,据今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汾阳杏花村就有人家酿酒。盛唐时期,汾酒早已成为宫廷贡酒,驰名天下。明清时期,晋商走到哪里,就把家乡的汾酒带到哪里。有的商人直接到外地开设酒店贩卖汾酒;有的商人请家乡的师傅到外地酿酒;有的商人则垄断全国烧酒大曲的生产和经营。汾酒酿造技术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至今全国不少名酒,仍然带有“汾”字。如:武汉的“汉汾”、湖南的“湘汾”、黑龙江的“佳汾”、哈尔滨的“滨汾”等,还有的直接以“汾酒”命名。如:“红星汾酒”、“玉泉汾酒”、“木兰汾酒”等。据民国28年《贵州经济》记载:“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人郭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陕西的西凤酒则是因为“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西宁的青稞烧酒、新疆的代酒等许多名酒也是仿照汾酒制作工艺。河南是晋商贸易的重点地区,设有制曲作坊。“每年二麦登场,富商巨贾于水陆码头、有名集镇,开坊踩曲。”据江苏《泗洪县志》记载,乾隆时,山西太谷酿酒师贺全德,以杏花村酿酒法酿得双沟大曲。明清晋商鼎盛时,在各地集镇码头设立晋商会馆,他们举办庙会,招待客商和祭祀关公都要用家乡的汾酒。如: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大殿悬挂“浩然正气”匾,落款为“酒仙社同叩”,下面刻有晋商十大酒坊之名:永隆统、永禄美、玉泉美、兴隆美、光泽公、永兴盛、德顺和、英盛勇、义诚和、荣盛大。据《汾阳县志》记载,山西人仅在曲阜开设的酒店就有10多家,从业百人之多。许多酒店的历史均在年以上。在乾隆时期,晋商在直烧锅隶一省开烧锅的就多达余家,其中口北道和宣化府有烧锅数百家;承德府开烧锅的开烧锅的余家,每家(酒工)少者十余人,多者三四十人,统计不下六七千名。在汉口汾州帮为当地晋商19个实力雄厚的商帮之一,乾隆三十九年兴建湖北襄樊晋商会馆,捐款名录首位就是汾酒行。乾隆八年重修北京临襄会馆,捐款商号家,其中晋商酒店17家。杏花村酒坊“义泉泳”酿造的汾酒在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金质奖。山西黄酒山西黄酒的主要原料是软米,豌豆大曲,白酒为引。山西杂粮品类繁多,糜黍去皮是软米,谷子去皮是小米,同样黄米,外地人根本分辨不清。用软米酿造的黄酒酸甜可口,香味诱人,是营养丰富的健身饮料,中医中药配方多用黄洒为引。旧时山西富裕人家每年冬季都酿造白酒和黄酒,由于工艺配方不同,口味各有千秋。商贾富户宴请客人讲究必备黄白二酒,即白烧酒和黄酒。土绅富翁冬天早饭前惯饮黄酒御寒滋补。灵石是古代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旧城南大街有一家百年老字号“聚仙成黄酒馆”,颇有名气。据查世琪老先生回忆,这家酒馆是他老爷家的祖业。上世纪30年代初,黑底燙金的大招牌早已油漆剥落,字迹模糊了,生意却仍然红红火火。杨家几代人酿造销售黄酒,他也说不清了。只记得外祖父和伙计们在作坊里忙忙碌碌,按老辈子留下的秘方配料,精心制作,酿出的黄酒性热,酸甜可口,醇香绵长。每次酿出新酒,外祖父都要亲自品尝,如不合格,决不销售。杨家釆用灵活多样的营销办法,趸发零售,来馆就饮兼可。馆里备有桌登,小碗,氽壶,客人随到随氽。冬季是黄洒销售旺季,每天来馆就饮者约百余人次,每碗4两,每日零售约五、六篓子。四乡酒贩也带酒篓来馆趸发。每年销量达万余斤。杨家有一套保鲜绝招,概不外传。古代没有冷藏设备,杨家的黄酒却夏季不发酵,春秋不变质。聚仙成黄酒馆经营至年公司合营。可惜,酿酒工艺和保鲜绝招都失传了。6烟业据《山西烟草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平阳府曲沃县乡民张时英自闽中引种烟草,开了山西烟草种植之先河……”明末清初,山西从南到北普遍种植烟草。一些富商大贾看到烟草加工获利大、见效快,纷纷投入资金建造“烟坊”。曲沃县烟商云集,仅城关、席村、东宁村、下坞村一带就有“烟坊”百余家。当时著名的“烟坊”有:永兴和、祥云集、裕顺义、魁泰和、东谦亨、北谦亨。主要烟丝品牌有郑世宽、晶生、永兴皮烟、拔翠皮烟、祥云集、祥生定、魁生号、魁生定、魁生拔翠皮烟、王梦隆皮烟、兴隆皮烟、东生定、北生、北生青、天生号、天生定等。据《山西烟草志》记载:“乾隆三十五()年,山西河东烟商在北京经营烟丝生意的就有家。”由此可见烟草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各大商号都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品牌。至民国二十五()年,曲沃烟坊还有32家。明末清初,宋应星所撰的《天工开物》共十八卷,详细记录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然而“食不识谷,衣不养蚕”的统治者鄙视劳动生产经验,因为作者反清《四库全书》不收,却在日本,欧洲广泛传播。译为日,法,英,德,意,俄文,三百年来,国外发行十六版次。《天工开物》被欧美学者誉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而今,手工作坊虽然已经成为昨日黄花,凋零了。然而它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手工制作的商品越来越受到当代消费的认可,价格也越来越昂贵了。中国的工匠精神,工匠艺术、工匠品格,仍然在制造行业延续,并且发挥着不可估量作用。
(年8月28日修改于灵石畅青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康维艾,政协灵石县委员会退休干部
发现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