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部分高中无机化学反应方程式1
第一节ⅠA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4
一、钠单质4
1、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4
2、钠与水等非金属氢化物反应9
3、钠置换出金属单质10
二、钠的金属氢化物11
1、金属氢化物的生成11
2、金属氢化物的化学性质12
三、钠的氧化物13
1、作为碱性氧化物的氧化钠13
2、作为含氧氧化剂的过氧化钠16
四、钠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即氢氧化钠23
1、氢氧化钠与酸反应23
2、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24
3、氢氧化钠与盐反应26
4、氢氧化钠与卤素单质反应26
5、氢氧化钠与两性物质的反应27
五、钠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33
1、碳酸钠与酸反应33
2、碳酸钠与碱溶液反应34
3、碳酸钠与部分盐溶液反应34
4、碳酸盐的稳定性规律34
5、碳酸氢钠的“假两性”35
6、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转换37
六、碱金属38
1、碱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反应38
2、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38
3、碱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38
第二节ⅦA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41
一、氯气41
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41
2、氯气与非金属单质反应41
3、氯气与水反应44
4、氯气与碱溶液反应44
5、氯气的强氧化性47
6、实验室制取氯气50
二、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52
1、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52
2、卤素单质与水反应52
3、卤素单质与碱溶液反应53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54
5、卤素离子的反应54
三、氯的氧化物及其含氧酸54
1、氯的氧化物54
2、氯的含氧酸即氯的氧化物的水化物55
四、氟和氟化氢55
1、氟的氧化性55
2、氟化氢的酸性56
第三节ⅡA、ⅢA、Ⅷ几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57
一、镁单质的化学性质57
1、镁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反应57
2、镁单质与酸反应57
3、镁单质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60
二、氧化镁和氢氧化镁61
1、氧化镁与水反应61
2、氧化镁、氢氧化镁与酸反应61
3、氢氧化镁的分解反应61
三、铝单质的化学性质61
1、铝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反应61
2、铝单质与非强氧化性酸62
3、铝单质与强氧化性酸62
4、铝单质与碱反应64
5、铝与某些氧化物间的铝热反应67
四、铝的重要化合物67
1、氧化铝的两性67
2、氢氧化铝的两性68
3、氢氧化铝受热分解70
4、偏铝酸钠71
5、硫酸铝钾71
五、铁单质的化学性质72
1、铁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反应72
2、铁单质与水反应73
3、铁单质与非氧化性酸反应73
4、铁单质与强氧化性含氧酸反应73
5、铁单质与盐溶液反应74
六、铁的重要化合物74
1、铁的氧化物74
2、铁的氢氧化物76
3、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变77
4、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检验81
七、金属的冶炼81
1、热分解法81
2、热还原法81
3、电解法82
4、其他方法82
第四节ⅣA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83
一、碳单质83
1、碳与非金属单质反应83
2、碳与金属单质反应83
3、碳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84
4、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84
5、碳与强氧化性含氧酸反应84
二、一氧化碳86
三、二氧化碳86
1、二氧化碳与金属单质反应86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87
3、二氧化碳与碱性氧化物反应87
4、二氧化碳与碱反应87
5、二氧化碳与盐反应87
6、尿素的制取88
四、硅单质88
1、硅与非金属单质反应88
2、硅与酸反应89
3、硅与碱反应89
五、二氧化硅90
1、二氧化硅与非金属单质反应90
2、二氧化硅与金属单质反应90
3、二氧化硅与碱性氧化物反应90
4、二氧化硅与酸、碱反应91
5、二氧化硅与部分盐反应91
六、硅酸和硅酸钠91
1、硅酸的不稳定性92
2、硅酸与碱反应92
3、硅酸钠92
七、硅酸盐组成的含氧化合物表示方法93
1、硅酸盐的氧化物表示方法93
2、含氧酸盐的氧化物表示方法93
3、含氧酸的氧化物的表示方法94
4、碱的氧化物表示方法94
5、含氧氧化剂的氧化物表示方法94
6、硅酸盐岩石风化94
第五节ⅥA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96
一、硫单质的化学性质96
1、硫单质与金属的反应96
2、硫单质与非金属的反应96
3、硫单质与热碱反应97
4、硫单质与强氧性含氧酸反应97
5、中国黑火药98
二、硫化氢98
1、硫化氢的不稳定性98
2、硫化氢与强氧化剂反应99
3、硫化氢的酸性
4、硫化氢的特性
5、硫化氢气体的制取
三、二氧化硫
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2、二氧化硫与碱溶液反应
3、二氧化硫与氧化剂反应
4、二氧化硫与还原剂反应
四、亚硫酸
1、亚硫酸与氧化剂反应
2、亚硫酸与还原剂反应
3、亚硫酸盐
4、大苏打
五、三氧化硫
1、作为酸性氧化物的三氧化硫
2、作为氧化剂的三氧化硫
六、稀硫酸
1、酸的通性
2、硫酸铜的生成
七、浓硫酸
1、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浓硫酸的脱水性与强氧化性
3、浓硫酸的不挥发性
4、浓硫酸酸性
八、臭氧
九、过氧化氢
1、双氧水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2、双氧水只做氧化剂
3、双氧水只做还原剂
第六节ⅤA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氮气
1、氮气与氢气反应
2、氮气与氧气反应
3、氮气与金属单质反应
二、氮的氧化物
1、一氧化氮的生成
2、氮的氧化物和氧气和水反应
3、酸酐与水反应
4、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可逆反应
5、二氧化氮与碘化钾淀粉试纸反应
三、氨气
1、氨气与水反应
2、氨气与酸反应
3、氨气与非金属单质的置换反应
4、氨气与金属单质的置换反应
5、氨气与一氧化氮的归中反应
四、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2、铵盐与碱反应
五、硝酸
1、硝酸的不稳定性
2、硝酸的强氧化性
3、硝酸的酸性
六、磷及其化合物
1、磷单质
2、五氧化二磷
3、磷酸
第七节盐类水解
一、单水解反应
1、醋酸钠的水解反应
2、氯化铵的水解反应
3、弱酸盐或弱碱盐的水解反应
二、双水解反应
1、醋酸铵的水解反应
2、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形成的盐的水解反应
3、弱酸盐和弱碱盐在同一溶液中的水解反应
三、分步水解反应
1、碳酸钠的分步水解
2、其它二元弱酸根离子的分步水解
3、磷酸根离子的分步水解
四、中学阶段常遇到的其它水解反应
1、金属氢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的水解
2、卤代烃、酯的水解
3、二糖、多糖的水解
4、多肽、蛋白质的水解
第二部分高中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一节有机化学常见的官能团
一、有机物与官能团
1、有机物
2、官能团
二、有机物分类
1、有机物简单分类
2、有机物类别的定义
三、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
2、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烃
一、烷烃
1、甲烷的组成和结构
2、烷烃的氧化反应
3、烷烃的取代反应
4、甲烷的分解反应
二、烯烃
1、乙烯的组成和结构
2、烯烃的氧化反应
3、烯烃的加成反应
4、烯烃的加聚反应
5、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三、炔烃
1、乙炔的组成和结构
2、炔烃的氧化反应
3、炔烃的加成反应
4、炔烃的加聚反应
四、芳香烃
1、苯的组成和结构
2、苯的化学性质
3、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烃的含氧衍生物
一、醇类
1、乙醇的组成和结构
2、醇的置换反应
3、醇的氧化反应
4、醇的消去反应
5、醇的取代反应
6、醇的酯化反应
二、醛类
1、乙醛的组成和结构
2、醛的氧化性
3、醛的还原性
三、羧酸类
1、乙酸的组成和结构
2、羧酸的通性
3、羧酸的酯化反应
4、乙二酸的性质
四、酚类
1、苯酚的结构
2、酚羟基的弱酸性
3、苯酚的溴化反应
4、苯酚的显色反应
5、苯酚的缩聚反应
第四节卤代烃
一、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1、溴乙烷的组成和结构
2、卤代烃的取代反应
3、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二、不饱和卤代烃的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1、不饱和卤代烃的加成反应
2、不饱和卤代烃的加聚反应
第五节生命中的有机化学
一、糖类
1、糖类的结构及其分类
2、葡萄糖的氧化反应
3、糖类的酯化反应
二、油脂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油脂的水解反应
3、油脂的氢化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
1、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
2、氨基酸分子的两性
3、成肽反应
4、多肽
5、肽的水解反应
第六节煤、石油、天然气
一、煤的气化和液化
1、煤的气化
2、煤的液化
二、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1、裂化
2、裂解
3、石油的催化重整
三、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1、合成有机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2、合成塑料
3、合成纤维
4、合成橡胶
第三部分高中电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一节原电池
一、原电池的基本原理
1、铜锌原电池的基本原理
2、原电池电流产生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结构及电极反应
1、原电池结构示意图
2、电极反应方程式
3、原电池总图示、总反应和电极反应
三、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
1、原电池电极反应书写的基本步骤
2、经典原电池
四、盐桥原电池
1、盐桥原电池的结构
2、经典铜锌盐桥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一、干电池
1、普通锌锰干电池
2、锌锰碱性干电池
3、银锌电池
二、充电电池
1、铅蓄电池
2、锂电池
3、镍氢电池
三、燃料电池
1、氢氧燃料电池
2、甲醇燃料电池
3、甲烷燃料电池
4、乙炔燃料电池
5、一氧化碳燃料电池
6、葡萄糖燃料电池
7、酒精燃料电池
四、其它常见电池
1、热敷袋
2、铝空气电池
3、心脏起搏电池
4、爱迪生电池
5、镉镍电池
6、高铁电池
7、镁铝电池
第三节电解池
一、阴阳离子放电规律
1、放电的含义
2、放电顺序
二、电解池电解基本原理
1、电解氯化铜溶液
2、电解氯化铁溶液
三、常见的电解池类型
1、电解水型
2、电解电解质型
3、放氢生碱型
4、放氧生酸型
5、电解类型规律总结
四、电解原理的应用
1、氯碱工业
2、电镀
3、电解精炼铜
4、电冶活泼金属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析氢腐蚀
2、吸氧腐蚀
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3、为什么叫做“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