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工程是在掌握自然因素及其作用规律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在建(构)筑物生命周期内,用以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及使用功能的各种措施。而地下工程因其长期受地下水作用,如防水措施不到位,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12月6日,为保证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和施工质量,实现防水使用年限与结构寿命等同,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防水及修复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主办,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院协办的首届防水及修复材料工程技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混凝土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刘立主持。
会上,刘立宣读了批复文件,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膨胀混凝土分会更名为防水及修复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秘书长曾庆东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防水及修复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理事长赵顺增共同为分会揭牌。
?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淡水等自然资源日益紧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日趋深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下室、大型商业中心、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综合管廊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地下工程日益增多,但地下工程渗漏问题仍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成为困扰建筑工程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难题之一,对社会和经济影响巨大。而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何种任何有机防水材料的使用年限能够与结构主材钢筋混凝土等同,一般有机防水材料的使用年限仅为20年至30年。因此,发展与结构同寿命的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对于保证地下工程防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针对刚性防水的发展,赵顺增在题为《刚性防水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的报告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渗漏水高居房屋质量投诉的第一位,是住户和开发商心中最沉重的痛点之一。有人认为,建筑渗漏水是由于建筑工人技术水平低下所致,但我国建筑技术飞速发展,有着“基建狂魔”之称。从上海中心、北京中国尊,到天津大厦等高层建筑高耸入云,再到港珠澳大桥蛟龙入海,这些伟大建筑都出自当代中国建筑工人之手,可见把简单建筑渗漏问题归结到工人技术水平低下并不准确。
赵顺增说,当前外包柔性防水技术存在柔性防水材料的耐久性、卷材粘贴可靠性、复杂节点防水可靠性、防水卷材与底板剥离、独立占用工期、露天施工受气候影响较大等问题,虽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地下工程刚性防水凭借补偿收缩混凝土刚性防水技术、JX刚性防水技术、FS防水剂防水技术、渗透结晶材料刚性防水技术等代表性技术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前景十分可观。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工曹征富作题为《地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施工技术》的报告。他认为,随着我国工程建筑技术的提高,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地下工程越来越深,空间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但地下工程的渗漏仍是建筑工程质量较为突出的一个通病之一。而造成工程渗漏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做好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当前,结构自防水混凝土凭借结构与防水材料可融合成一个整体,做到防水与结构同寿命;一道工序完成结构浇筑与防水施工,无交叉作业,有利于质量控制;减少土方开挖,不需要找平层、隔离层、保护层,省工、省时、省料,有利于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成本;无毒、无味,不动用明火,安全、环保;不存在窜水层,如发生局部渗漏缺陷,背水面对应修复等特点,在解决工程渗漏方面优势明显。
针对刚性防水发展,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泥基材料裂缝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育江在题为《现浇混凝土抗裂防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报告中也表示,贯穿性裂缝导致渗透系数急剧加大,引起了渗漏等问题,严重影响构筑物的服役功能,而提升混凝土刚性防水性能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本次会议交流环节上,江苏东方雨虹修缮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窦吉培、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毛倩瑾、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部长纪宪坤、金华市欣生沸石开发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陈俊、天津豹鸣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李洪龙分别作了《医院修缮未来》《SAP微胶囊/水泥基材料的减缩及自修复研究》《结构自防水技术及其防水体系的工程应用》《欣生刚性防水及修复技术》《刚性防水及保障方案》等报告。其中,窦吉培针对修缮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推出勘察、诊断设备技术体系,可对出现渗漏或其他病害问题的既有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毛倩瑾介绍了一种新型SAPs吸水性微胶囊,具有内养护和自修复双重功能,可以使结构混凝土具有自修复的功能。陈俊介绍了欣生JX防水与耐久性一体化解决方案,在解决建筑渗漏的同时,大幅提高结构混凝土的耐久性性能。李洪龙针对地下建筑刚性防水分享了公司保障方案,并从防水材料应用、防水方案制定、混凝土质量管控、施工质量管控、工程薄弱节点质量通病规避、维护保障等环节进行分析,为地下建筑刚性防水寻找解决方案。报告内容精彩纷呈,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在加强行业间交流的同时,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找到了方向。
中国建材报记者:吴跃
责编:褚赞赞刘璇
校对:和新龙
监审: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