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
高中地理界有一句行话,叫做:“谈天”是为了“说地”。
下面我们就开始“说地”吧。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23页。
生命从何而来?宇宙到底有多大?地球内部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人类最想知道的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第三个问题。
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话,叫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那是古代,我们现在可以上九天揽月,下龙宫探宝,当然像土行孙那样的土遁功夫,我们目前还做不到。
为了去地球内部看个究竟,科学家们想到了三种办法:
1、钻井
苏联人从年5月24日开始钻探,到年,该井的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米,最后的米是在—年间进行的,花了整整十年。
科拉超深钻井最大钻深12米,13千米还不到,与地球半径千米比起来,那连个零头还都没有。有人说: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现在连鸡蛋皮都没钻破!”
2、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但科学家们却认为它是研究地球内部信息的好机会。为什么呢?我们先了解一下有关地震的基本常识。
地震结构示意(详细讲解各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震级和烈度。震级是指能量大小,烈度是指破坏程度。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可以有多个。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建筑物牢固程度,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例如,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8度,北京市烈度为6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
打个比方:地震如同一颗手榴弹的爆炸,其能量大小是固定的,但它爆炸后的杀伤力是不同的。
还有一个相关知识要了解的就是地震的分级:小于3级的,人一般没有感觉,5级以上叫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常造成极大的破坏。那是因为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换一句话来说,5级地震就是3级地震的倍。
3、人工地震
可地震不是常常有的,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所以人们常常制造人工地震去研究相关地球内部。一次百万吨级的氢弹在花岗岩中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效应大约相当于一个6级地震。
回到我们前面的话题,研究地震或人工地震为什么就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信息呢?这跟地震波的属性有关。
地震波研究地震波最有名的科学家,叫莫霍洛维奇。年10月,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他发现在地下33千米处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推断地球的结构是分层的。持续研究发现,这一界面具有全球性特征,该不连续界面因此被命名为为“莫霍界面”。
年,德国学者(年入美国籍)古登堡发现地下2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纵波波速突然降低,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就这样,地球被分为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各层的特点。
一、地壳的特点
1、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平均39—41千米,大洋平均5-10千米。(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海洋基本上是硅镁层)
2、具有镜像结构。大陆海拔越高,地壳往下也越深,总的厚度也越大。
3、化学成分:硅酸盐
地壳结构二、地幔的特点
1、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底界到2千米。
2、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
3、化学成分:铁镁硅酸盐。
三、地核的特点
1、分内核和外核。
2、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可见外核不是固体。
3、化学成分:铁和镍。
前面学习的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表层以外也有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容比较简单,大家看一下书。
最后,我们看一个视频,把本课内容简单地复习一下。
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