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对人类来说始终是个迷,科学家为此提出了很多理论,最流行的理论莫过于自然发生论。
自然发生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
地球诞生时的面貌和现在有巨大不同,虽然拥有海洋,但温度很高。那时火山遍布,地表爬满熔岩,空中随时漂浮着火山灰。原始大气稀薄,交加的雷电不时侵袭陆地,整个地球都曝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之下。
几百万年过去,海洋中物质越聚越多,分子间互相影响,开始形成更复杂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RNA和DNA。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米勒-尤里实验。
研究者为模拟原始大气,将水、甲烷、氨、氢气与一氧化碳密封于无菌状态下的玻璃管于烧瓶内,并将其连结形成一个回路。装置中的一个烧瓶装着半满的液态水,另一个则含有一对电极。
首先将液态水加热促使其蒸发,进而产生水蒸气,另一烧瓶的电极通电后产生电火花模拟闪电。水蒸气经过电极之后,又再度凝结并重回原先装水的烧瓶中,使实验得以循环进行。
最终发现,约有10%到15%的碳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属于氨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类、脂质与一些其他可构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实验中形成,但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则未形成。
而且他的解释能否成立,却基于一个假设,就是地球的原始大气是“还原性”,而非“氧化性”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大气需仅含有极微量的自由氧。
查尔斯·撒克斯顿《生命起源的奥秘:再评目前各家理论》一书指出:“如果当时有许多自由氧存在,氨基酸就不可能形成。”
然而在一个缺氧的环境,地球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DNA、RNA及蛋白质难以存在。假如有氧气存在,其强烈的氧化能力也会破坏蛋白质等有机分子。所以只有海洋才有机会制造生命。
随后深海热液喷泉的发现,顺理成章的让深海烟囱起源论成为目前最流行、认同度最高的理论。
但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存在严重的依赖关系。没有蛋白质的参与无法完成DNA/RNA的复制和组合,没有DNA/RNA携带的信息,蛋白质也就无从产生。这让科学家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结。
不怎么受欢迎的宇宙胚种论则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中其他星球。太空中的“生命胚种”随着陨石或其他途径跌落在地球表面,成为地球最初生命的起点。
不过宇宙胚种论有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
胚种从一个星球移动到另外一个星球可能需要千万年的时间,在如此长时间的迁移中,生命是否还能够存活?
暴露在无氧和宇宙射线的环境下持续千万年,活的胚种是否能适应地球环境,继续萌发?
生命的迁移总要有个源头,最初的生命又是怎么产生的?
现在,日本隼鸟号对糸川小行星的样品采集返回任务对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
糸川是石质的S型小行星。S型小行星是硅质(即石质)矿物组成的小行星,主要含有铁和镁-硅酸盐。糸川小行星是继小行星(Eros)后,第二个有人造飞行器着陆的小行星,也是第一个被人类采样,并成为第一个被带回样品的小行星。
经过数年的飞行,该探测器于年从小行星表面采集样品,年返回地球后。
年11月16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确认,在隼鸟号样品返回胶囊内的其中一个隔室中收集到了多数样本,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分析后,确定了约粒岩石颗粒。在进一步研究分析结果并比较了矿物成分之后,大多数矿物被认为是起源于地球之外,并且肯定来自小行星糸川。
根据日本科学家的说法,隼鸟号样品的成分与陨石的相似之处大于地球上已知的岩石。它们的尺寸通常小于10微米。该材料与隼鸟号的遥感仪器中糸川小行星的化学图相匹配。
不久前,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最近对年隼鸟号飞行任务从糸川小行星带回的一种颗粒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们认为,由于地球上的大多数陨石都来自像糸川这样的S型小行星,因此了解它是否含有组成地球生命的重要成分,对判断地球生命形成的条件很重要。
研究人员抽取了其中的一个灰尘颗粒,并对它的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对其含水量的研究。随后他们从中发现了各种碳质化合物,包括明显地外起源的无序多芳族分子的迹象,以及石墨的结构。
这项研究表明,有机物质起源于小行星本身,而不是在碰撞过程中转移的。与地球一样,这颗小行星已经持续进化了数十亿年,有机物是在数十亿年的化学过程中自然形成。
简单开脑洞
小行星上只是发现了有机物,仅仅组成生命的原料。据研究人员判断,其有机物的形成过程应与原始地球的有机物形成过程类似。
可以确定的是,糸川小行星并非来自另一个生命摇篮,不是传播生命种子的“飞船”。我们并不能确定是否有外星生命存在。
但着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行星上竟也能进化出构成生命的原料。原始地球的有机物真有一部分来自宇宙也说不定,让人忍不住怀疑“简单生命”的产生,是否真的需要苛刻的条件。而来自外太空的细菌,病毒,寄生虫侵袭地球,在各类脑洞大开的影视作品中都有呈现。如果真能发生,历史就要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