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利用地球上各种硅酸盐原料制作陶瓷的时候,就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陶瓷的烧制必需要依靠火的作用才能显色,只有经过火的烧炼才能做成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陶瓷艺术品。烧窑工人的任务,也就是烧火、看火、管火、用火。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陶瓷器的制作也是一种火的艺术,而窑炉的技术就是一门研究火的学问。
入窑之前,烧窑的关键是装窑了。
1、辅助工具:
①:硼板
用来盛放瓷器,置入窑中。
②:马脚;
“马脚”用来预留空间高度,因此称之为“适烧层高”,一般为15cm、10cm、5cm,根据瓷器的大小,可选择不同的马脚。
图中师傅正在测量马脚的高度,适当添加。
③:氧化铝垫饼:
器物收缩时仿止挂足,产生变形。
2、摆放整齐
“烧窑”是窑场上最为关键的活。每一位老成的烧窑师傅在窑场上都有至尊的地位,都会得到窑主细心而殷勤的招待。
待调整好高度之后,先调冷火,除去窑中湿气。
烧窑师傅将窑半推入窑中,再一次确定瓷器是否平稳、高矮是否合适、瓷器之间整体空间气流是否合适,才可完全进入,如有问题,则需重新调试。
最后,封门。
陶瓷在制造上,最重要的操作就是烧窑。因为陶瓷的制造,从选择原料到制成成品的工序很多,古人说“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现在大概也有二十到六十左右的工序。
在这些工序中,当然都各有相当的重要性,尤其是最后的烧窑操作更为重要,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既浪费了原材料和燃料,又浪费了大量人力,在陶瓷工艺方面,就重要性来说,可以分为“一烧,二土,三制作”,从某种意义来说,烧窑是何等重要,也是关键之关键。
窑烧的好不好直接会影响着釉料发色、造型效果及烧窑常见的毛病,如气泡、流釉、缩釉、针眼、橘皮等等……它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烧窑、冷窑太快瓷器容易开裂;
2、氧化时间不足,烧窑太快可能发生起泡现象;
3、烧窑的火力不匀时,容易变形;
4、窑内温度不匀又过火时,瓷件发生肿胀;
5、烧法与火焰性质不适合时,瓷面容易变色并产生污点;
6、冷窑太慢,瓷器的断面往往粗糙;
7、烧还原焰时不宜过重、过长,否则易犯吸烟缺陷(柴窑、气窑会出现)
8、烧大件厚壁制品时,点火烘烧阶段应注意缓慢升温,氧化阶段应氧清氧透,冷却阶段应适当延长;
9、烧结晶釉时除了应控制适当的升温及保温时间外,宜采用氧化焰烧成。
那么这些问题如何在烧窑前避免呢?
1、柴窑的保温时间一般是在24小时左右,保温时间越久对陶瓷越好,久一点就48小时左右;
2、气窑的降温阶段到—℃时,打开窑门让作品急冷,一般顶多30分钟就要关上,这样釉面就会更亮、更透、色彩更丰富;
3、如电窑就不能急冷这么做,不然电炉丝会断,烧窑结束后,要先打开排气的盖子,降到℃时将窑门开一个大拇指长度(约3-5厘米)的缝隙,度时再打开至一手掌的口(约10—px),℃时全打开;
4、烧制时要根据电窑的温度曲线进行烧制;
5、结晶要好的话,保温时间久一点(15-20分钟)。
烧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任何一件事想做到极致,都要在意其中的任何环节,将细节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保证烧出的作品多一些惊喜少一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