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近代西方舶来品那你就忘本了

北京治青春痘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743253.html

序言:

公元前年左右的两河流域,人类发明了一种新的硅酸盐材料——玻璃。它的出现比铁器还要早,也略早于中国的原始瓷器。在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里,都有过灿烂的玻璃文化。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中国具有悠久灿烂的青铜文明、陶瓷文明和玉器文明,唯独没有产生过玻璃文明。持这种看法的人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并不了解,虽然玻璃在古代中国属于从属地位,可是中国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玻璃发展史,中国的玻璃在整体成分、物理性质和发展方向上与西方玻璃有着明显的区别。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玻璃杯

一、玻璃的历史

近年来,中国在陕西、河南、湖北和新疆等地陆续发现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釉砂、玻砂玻璃的遗址近30处,这正好印证了西周时期《穆天子传》上记载的周穆王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古焉,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的记载,说明至少在三千年前,中国就已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术。

在《穆天子传》、《山海经》和《尚书》等古代文献中,玻璃的名字有很多种,琅仠、琉琳、流离等都是玻璃的别称。从唐代开始,中国人将西域进贡来的外国玻璃称为玻璃,中国自己生产的称为琉璃,以示区别。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论及过当时玻璃的价值:璧玉、珊瑚、流离,咸为国之宝,说明在汉代,玻璃器由于烧制不易,与玉和珊瑚同价,是国宝级的珍品。

在漫长的历史上,由于技术的限制,中国人都是用釉砂和玻砂烧制法来获得玻璃态的混合体的。釉砂制作玻璃的办法是用磨细的石英粉,添加少量的助熔剂和着色剂,用手或者用模具将釉质成型,然后放入灰堆烧制。它的助熔剂是石灰石、泡碱和孔雀石的混合粉末,加热到至℃,这时石英砂便会熔解成一种玻璃态的釉层,便形成了玻璃器。玻砂烧制法和釉砂法相似,只是助溶剂是石英砂,烧制的温度为一千度左右,玻璃化程度稍高于釉砂玻璃。

春秋玻璃器

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有着特殊的感情,加上中国陶瓷文化非常发达,所以中国古代玻璃始终处于玉器和瓷器的阴影之中。中国古代玻璃只是一种模仿玉器的材料,做为玉壁、玉环的装饰,或者制作成仿玉的摆件,难以摆脱玉器和宝石替代品的地位,并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大规模的使用,所以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不像其他古文明一样重视玻璃文化,所以中国古代玻璃文化从整体上落后于西方,这是必须承认的。

二、玻璃为什么在中国处于从属地位

近年来流行一个词,叫技术生态位,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一种技术的环境所提供给它的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的总和。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外部因素,也包括技术水平、环境容量。

我们知道,一种技术只有能带来经济效益,或者成为社会上的需求,才能具有产品开发的优势,掌握市场主动权,并形成产业链。而玻璃在中国,恰恰是缺少这种市场主动权。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中国的先人们就发现了高岭土,并掌握了陶瓷生产的两个关键技术:高温窑和高温釉。中国的瓷土矿的蕴藏量很大,而且遍布大江南北,这种富含三氧化二铝的土烧制产品时所需要的温度较低,烧出来的成品又能达到光洁润泽,晶莹如玉,所以得到了中国人的喜爱。

唐代玻璃器

相比中国先进的瓷器制造技术,中国的玻璃技术要落后不少。古代中国人自己制造玻璃多采用釉砂法,制作的目的以仿玉器为主,生产出来的玻璃学名叫铅钡玻璃。这种玻璃富含硅酸钡,化学稳定性差,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风化瓦解成粉末,所以相比成熟的瓷器,很难受到人们的喜爱,也不能成为社会主流的日用品。

西方文明为什么玻璃技术要领先中国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并不掌握瓷器的制造技术。严格的说,西方国家直到十八世纪才学会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他们在掌握了玻砂烧制法制造出玻璃器后,生活中的器具以玻璃器为主,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在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后,至少在隋唐时期就掌握了与西方一样的玻璃制造技术,只是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观念上的差异,使得玻璃无法在中国流行。因为相比瓷器,玻璃器在使用过程中经不过冷热温度的剧烈变化,比如中国人爱喝开水,爱用刚烧开的开水冲泡茶叶,早期的玻璃器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破裂,无法满足中国人生活的需要。瓷器就没有这种缺点,中国人使用瓷器的历史又非常悠久,所以玻璃器不具备和瓷器竞争的资本,被中国人淘汰也就不奇怪了。

三、中国玻璃制造史

春秋战国之前中国人制造的玻璃以釉砂玻璃为主,这种玻璃烧制时温度不高,生产出来的玻璃杂质很多,并不完全透明。从西周的鱼伯墓、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玻璃珠和玻璃碎片中,也可以看到这个特征。这些早期的玻璃含有一定的碱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钾的含量就比较高。

北燕鸭形玻璃器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人也掌握了玻砂烧制法技术,能够生产出含碱钙硅酸盐玻璃。这种玻璃带有一种单色,或黄或蓝,其中蓝色玻璃被称为蜻蜓眼,常被制成蓝色玻璃珠镶嵌在贵族的剑柄和玉带上。出土的著名越王勾践剑的剑身正面就镶嵌着蓝色玻璃珠,与背面的绿松石相对。绿松石是春秋时名贵的珠宝,它与玻璃珠一起被镶嵌在勾践剑上,说明这时蓝色玻璃是非常珍贵的物品。

从唐代开始,玻璃吹制技术经西域传入大唐,纳钙硅酸盐玻璃也伴随着胡商来到中原。这种含钙的玻璃化学稳定性较高,被唐人正式命名为玻璃,与原来的中国人使用的琉璃、也就是碱钙硅酸盐玻璃区别开来。从此之后,玻璃便专指透明的纳钙硅酸盐玻璃;琉璃逐渐成为低温烧制的带釉陶的砖瓦的通称,比如北京故宫中大量的琉璃瓦以及北京生产这种器物的琉璃厂。

宋代玻璃蛊

直到清代,吹制出的玻璃器都是少见的物品,一般人家是使用不上的。乾隆的诗中多次提到过清朝宫中的玻璃器,比如他有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之句,赞美玻璃器皎洁透明,是西洋进贡的珍品,很得乾隆的喜爱。

四、那些珍贵的玻璃器

失传了的随侯之珠据说就是玻璃器,是战国人民人工炼制而成的玻璃珠。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这说明随侯珠不是天然珍珠,而是用某种材料烧制的,从精耀如真的描述上看,极有可能就是玻璃器。当然,随侯珠已经失传,这也只能是一种猜测了。

先秦时期,中国人可以烧制出被称为蜻蜓眼的蓝色碱钙硅酸盐玻璃,这种玻璃被制成玻璃珠,嵌入珍珠之中,成为先秦贵族墓葬里最珍贵的随葬品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私盗了洛阳金村战国大墓,墓中的两枚蜻蜓眼式玻璃珠被他带到国外,此后下落不明,成为文物史上的一大憾事。

楚玻璃珠

汉代出现过一种直径几达两厘米,蓝绿色带白色旋纹的楚玻璃珠,制作工艺现已失传,数量十分稀少,极为珍贵。在曾侯乙墓中,考古工作者就发现过颗这样的楚玻璃珠,它们围绕在几个大的蜻蜓眼玻璃珠周围,用黄色纱束串在一支玻璃管上,是极为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汉代玻璃器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

汉代流行厚葬,尤其喜欢在墓中随葬玉器。但是好玉毕竟少,除了王候将相之外,一些中等贵族便将玻璃代替美玉,陪自己在地下长眠。当时西汉政府在洛阳建有玻璃厂,据杜绾的《云林石谱》记载: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斓,采其最佳者,入铅和诸药,可烧玻璃用之。这些玻璃器以玻璃珠为主,也制作一些小件装饰品,比如制作成玉马的马鞍、宝剑的护手,甚至也有玻璃兽。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就出土这高9.5厘米、宽6.7厘米,重克的玻璃兽残缺件,推算整器重当在1.5公斤以上。该玻璃器表面光泽如玉,是中国玻璃器中的极品,代表中国玻璃制作的最高水平。

五、玻璃器综评

由于烧制的方法不同,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历史上中国制造的玻璃器的质量总体来说比国外的要稍逊一筹。据《演繁露》中记载中国所铸玻璃,色甚光鲜,而质则轻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自海舶而入者,制差朴钝,色亦微暗;其可异者虽百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了不损动。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制造的玻璃,颜色和质地都很好,但是不耐用;国家产的玻璃外形上不如中国生产的,但磁实耐用,能满足生活需要。其原因古人也分析过,他们认为琉璃出大食诸国,烧炼之法与中国有异。其法用铅、硝、石膏烧成,大食又添入南硼砂,故滋润不裂,耐寒暑,宿水不坏,以此贵重于中国。所以中国古代的玻璃多做为饰物和玉器的仿制替代品,并不做日用品使用。

收藏于哈佛大学的洛阳金村汉代玻璃器

其实玻璃器在中国古代不能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咱们有比玻璃好用得多而又物美价廉的瓷器。中国古代的制陶、青铜、制瓷、漆器等工艺都高度发达,对玻璃工艺发展的要求不是很迫切,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玻璃工艺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使西方吹玻璃等工艺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已习惯了瓷器,所以易碎的玻璃在中国不能取得像西方世界那样大的普及。

写此文的目的,是想让所有中国人知道,玻璃并不是西方人的发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也掌握了这种技术,中国玻璃工艺在颜色、质地上并不输给西方,中国也能玻璃的性能和制造技术进行过不断的改进。只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使得中国的玻璃制品以装饰品和礼器为主,这是文明的差异和人民的喜好不同,我们完全不用放妄自菲薄。实际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垄断了世界上的瓷器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这才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