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泥土的生命汉代铅釉陶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汉代时期,陶器制作工艺水平突飞猛进,相较于普通泥质磨光灰陶,出现了一种施釉陶器:“铅釉陶”,俗称“釉陶”。笔者总结釉陶收藏经历,釉陶的美是独特的,它粗犷豪放、雄浑古朴;颜色鲜艳明快,釉质晶莹剔透;纹饰生动形象,构图巧妙饱满,具有活泼的生命力。

铅釉陶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助熔剂,在℃左右胎釉一次烧成的低温釉陶器。由于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北方地区,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北方釉陶”。它以普通粘土为胎,胎多呈砖红色,只有少数为灰胎。铅釉陶的着色剂为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铜能使釉呈翠绿色,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

铅釉陶能在低温下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含有大量的铅。以东汉铅釉陶为例,釉中Pb0的比例高达46.89%。铅釉的硬度较低,受环境的腐蚀,表面产生一层很薄的膜而出现光晕现象,被称为“银釉”。“银釉”一般在腹部较薄,颈、肩及铺首处较厚,釉面裂纹中尤为明显。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后提出,所谓的“银釉”,实际上是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物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一层沉积物。

铅釉陶的种类十分丰富,有鼎、盒、壶、罐、仓、盆、灶、釜、甄、耳杯、勺、炉、磨、建筑模型、动物模型、俑人等,涉及汉代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但由于铅釉陶烧成温度较低,胎质不坚,吸水率较高,釉也易脱落变质,所以一般是作为明器,而不作为实用器。

铅釉陶的数量远远少于同期的泥质灰陶。洛阳烧沟座汉墓出土的陶器中,泥质灰陶占92.8%,铅釉陶属泥质红胎,只占总数的4.4%左右。而与此同时,南方普遍流行印纹硬陶,其后青瓷又迅速成熟,故铅釉陶的总体数量相比更小。

铅釉陶的起源

铅釉陶出现于何时迄今未有定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以关中地区发现的西汉早期墓葬所出最早。这组釉陶器包括壶、盒、仓、灶、豆、颤、盆等,釉色以红褐为主,与以后流行的黄褐、绿色有别,估计这种釉的使用年代要早。从造型以及装饰来看,和西汉中晚期也有一些区别,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

关于汉代铅釉陶的来源,长期以来也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主要有“西来说”和“本土说”两种看法。

前者认为铅釉陶是汉武帝通西域后,加强了与西亚的交通和贸易,从而受到西亚地区的釉陶影响产生的,并解释说“这种碱金属硅酸釉早已在埃及发明,但长时期没有传到埃及国外。自从混入铅变成容易使用的釉以后,才逐渐扩及到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西域一带”。汉代铅釉陶的釉色种类、施釉作风和覆烧工艺都可以从罗马系铅釉陶中寻找到来源。

另一种意见认为,从商周时期开始,已存在施釉的陶器,所以汉代铅釉陶是与前一脉相承的产物。从釉料配方和器物造型上看,埃及、地中海沿岸的釉陶含锰的化学成份多,而汉代铅釉陶则不含锰的成分。埃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二世纪的釉陶是“任意制作器形”的。对比汉代同期陶器的风格,我们发现釉陶与灰陶系统的造型和工艺基本相同,装饰花纹的时代特征也非常突出。最早发现的这两处铅釉陶,与同时代的青铜器非常类似,器形和纹样都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

无论如何,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铅釉陶之所以能烧制成功,首先离不开低温铅釉的使用。根据现代生产工艺,低温铅釉的配置方法并不复杂,含铅矿物在地表分布也很广泛。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冶炼和使用铅的长期实践中,有极大的可能接触到铅、砂、粘土等含二氧化硅的物质在高温下进行化学反应的机会。他们在无数次偶然的机会中,一旦认识了这种铅玻璃物质的形成规律及其特征,就存在着把它应用到陶器的可能性,导致铅釉的发明。铅釉陶最先出现于关中。正是由于关中在西汉时期为都城所在,掌握着全国各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力量,新的生活方式和制度也最先在这里得到体现。

从一些现象推测,中国古代铅釉的使用,很可能是从玻璃制造技术中发展而来的。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地区发掘西周都市遗址时,就发现了四种不同形式的玻璃珠和管状绿色玻璃项链。在这以前,也曾经从湖南长沙、河南洛阳、辉县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一批呈半透明状的深绿色玻璃。据分析,它们是一些含铅量比较高的铅玻璃。可见,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同铅釉的发明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历史渊源也是由来已久的。当然,想要确定中国铅釉陶的源起,还有待于对早期产品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和新的考古发掘的证实。

制作与装饰工艺

铅釉陶装饰手法多采用模印,像刻划等陶瓷中常见的工艺,在铅釉陶中应用较少,只作为局部辅助装饰。常见纹饰图案有植物纹、变形云纹及人物舞蹈和龙、虎、猴、熊、鱼、鸟等动物纹,一般不做细部刻画,形象简捷生动。

铅釉陶用刷釉方法土釉,施釉不很均匀,多数成品有流釉现象。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流釉现象大都不是从器物口沿流向底足,而是由下向上流动。许多器物底、下腹部位釉层较薄,口颈部分釉层较厚,尤其口沿,常有一些不整齐的滴珠,说明采用的是覆烧工艺。还曾经发现器物口沿上有烧制时留下的三支点痕。当然也有大量正烧的。

由于铅釉的折射指数比较高,流动性大,熔融温度范围比较宽,因此少见石灰釉和石灰一碱釉中容易出现的“桔皮”“针孔”等缺陷,同时釉层中无气泡和大量残余晶体的存在,使表面平整光滑。古代陶工利用这一特性,在生胎上预先刻划出花纹图案然后上釉,烧成后,在透明釉下的花纹清晰可见,极富装饰的美感。铅釉陶的烧制不用特殊的窑具,是一个叠一个装窑。常见的烧制缺陷主要是“窑粘”和“落砂”。

除了单色釉,汉代铅釉陶就已经出现了复色釉。复色釉陶器主要流行于陕西宝鸡、陕北延安、河南济源等地。它是在陶器上先施一层釉作为底,再用另一种颜色的釉在底色釉上作画,而后入窑一次烧成,属于二次施釉。因有些二次施釉较薄,其下的底色仍清晰可见。复色釉工艺来源或与模仿漆器装饰有关。复色釉装饰增加了表现的手段,各种色釉相互交融,而且能根据器物不同的部位有选择地施釉,取得了类似后世三彩的装饰效果。

纵观汉代铅釉陶的发展兴衰,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单从器物的组合看,无论是西汉中期以后传统礼器的衰落,还是雕塑类模型明器的增长,特别是东汉大型建筑类模型的流行,都反映了人们观念和社会财富的变化。

汉代铅釉陶的快速兴起,首先得益于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殷实,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物质上的奢华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是奢靡的社会观念在丧葬中的体现。史书记载当时“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汉代人在事死上极尽财力,不惜倾家荡产,墓葬中埋藏之丰富,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铅釉陶的产生丰富了陶器的装饰技法,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项重要成果。原来彩绘为主的局面渐渐被各色的釉所取代,再加上模印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装饰效果。尽管东汉晚期釉陶产量减少,但并没有影响它的传承,生产始终绵延不断。而作为其发源的北方地区,一直就是这类产品的主要产地。特别是唐代,继承并发展了汉代釉陶工艺,在铅釉中加入适量的钻或锰,使釉色变蓝或变紫,并巧妙利用铅釉快速熔融的特性,创造出了斑斓丰富的三彩釉,将中国铅釉陶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