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是一个物理概念,催化反应是一种化学作用,而肿瘤是一个医学难题。
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癌细胞,这些癌细胞都是单个的癌细胞,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去除掉。一旦变成一个团簇,到某处定植,肿瘤就会产生。
那么,纳米催化医学是什么?如何将纳米技术和化学反应应用在医疗领域?
纳米催化医学能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怎样的作用?
“我们正在考虑使用纳米技术、材料,特别是一些人很不屑一顾的无机材料,看能不能在医疗领域,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里面发挥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施剑林,在“创·在上海”大中小企业融通科创论坛暨“无科创无未来”复旦管院科创走进嘉定活动现场说道。
基于氧调控的纳米催化医学
纳米医学,就是将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用到医学里面,把药做成纳米级别,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比如说把药物包含在材料里面做靶向的药输,来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等等。也可以把材料作为一种造影剂,用在磁共振、CT等。还可以把材料用在多功能多模式协同治疗、影像导航的疾病治疗。”施剑林说,“自二十余年前,纳米医学的概念诞生出来之后,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基础研究成果非常多,但是临床的挑战依旧存在,也就是说还没有真正在临床上实现转化和应用。”
于是,在纳米医学的基础上,施剑林团队首次提出了纳米催化医学的概念。
施剑林表示,纳米催化医学理论上可以解决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通过将无毒、低毒的材料输送至肿瘤的病灶部位,并响应肿瘤的微环境,然后瘤内原位发生催化反应,产生癌细胞毒性物种,来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材料到了正常器官,比如肝脏、肾脏,也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施剑林介绍:“这个过程怎么实现?我们的策略是氧调控。我们不是生物和医学出身,对很多生物的内容不是特别熟悉和了解,但是我们熟悉简单的分子,比如说氧。我们通过活性氧调控做疾病治疗,在肿瘤里面原位产生活性氧,基于活性氧来调控肿瘤的微环境。”
“纳米催化,原来是用于肿瘤治疗,但其实不仅可以治疗肿瘤,对于其他的疾病也可以运用纳米催化来解决,比如说炎症。因此,我们把这个概念拓展为纳米催化医学,这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希望在这个领域内能够引领这方面的研究。”
纳米催化肿瘤解聚取得突破
众所周知,化疗作为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在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疗效低,毒副作用特别强,容易产生耐药性,容易转移和复发等缺点。
施剑林介绍,肿瘤治疗的方法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消除肿瘤,而是在肿瘤里面原位产生ROS,从而提高肿瘤治疗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在其他部位产生化学反应而生成ROS,不会对其他组织产生影响。
“我们在纳米催化的基础上,发展了更新的策略。我们不仅不使用化疗药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希望它不产生有毒药物,甚至对某些肿瘤我们的材料不要进入循环系统。我们只是通过灌注的方式,通过一些特殊的过程实现肿瘤治疗。”施剑林说,“如果能实现不让活性氧产生,甚至我们的材料不进入循环系统,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完全安全可靠的肿瘤治疗方法。”
到目前为止,纳米催化肿瘤解聚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突破并在临床实验成功。
肿瘤解聚是将已经定植的肿瘤团簇,或者长成的一个瘤子,通过解聚单个癌细胞,使其在血液循环里就可以去除。“但是对一些具体的肿瘤,比如说肠癌、膀胱癌,解聚之后,随着小便、大便排出体外,没有必要杀死细胞,只是解聚,排出体外以后问题就解决了。它的原理就是破坏肿瘤细胞之间连接的钙黏蛋白。”
年7月12日,世界上首个通过纳米催化解聚癌细胞治疗直肠癌的手术取得了成功。“这个患者是直肠癌,经过手术复发,医生认为不好做第二次手术,用我们的材料进行灌注治疗,做了六次,清除率60%以上,我们认为清除率是有70%-80%。我们可以通过CT看到,灌注之后大部分瘤子已经被去除,随着灌注次数的增加,清除的效率也会增加。我们当时还担心患者出血,结果通过对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的检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在过程中也没有出血。”施剑林介绍道。
除了对肿瘤的治疗,纳米催化医学的抗氧化作用,也能通过化学反应来消除骨细胞中的酸性,同时促成骨,逆转免疫微环境,从而达到逆转骨质疏松的目的。
“纳米催化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实验室正在加紧部署,通过纳米催化,通过免疫治疗,来实现肿瘤的治疗。关于纳米催化肿瘤解聚,我们认为未来很有可能在临床上获得应用,我们现在也在做转化,希望我们在成功的1%里面。”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