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中的玻璃,从稀有到流行子凡的

玻璃有冷却的液体之称,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玻璃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称呼:例如琉琳、流离、琉璃、颇黎等等。

人们生活中很早就有玻璃制品了,在安徽屯溪的西周墓以及湖南韶山春秋战国墓中均出土了一些玻璃器皿,玻璃碗、玻璃带勾、玻璃印章等在汉墓中更是屡见不鲜,以后历代的玻璃器都有大量出土。

由于古代人们没有完全掌握玻璃制造技术且玻璃易碎难以保存,在宋元以前它的价值一直凌驾于宝石、金银之上,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使用,玻璃于普通百姓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酒醉后误打误撞进了贾宝玉的卧室,看到了一面大的玻璃镜,非常惊奇,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是清代了,可见以刘姥姥的生活水准,见都没有见过穿衣镜,只是耳闻。

不过中国制造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铅钡含量高,虽然绚丽多彩,但易碎、透明度差,只适合制作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而西方的“钠钙玻璃”耐温性能好,更结实耐用,式样也更丰富,其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玻璃。在唐朝及唐朝前人们眼中的精美的玻璃出产于遥远的地方,其中特别提到波斯和大食出产琉离,并作为宝物朝献到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外来玻璃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

大约四千年前,埃及人先找到了制作玻璃的配方,巴比伦人发明了用吹管吹制出各种玻璃容器,古罗马人已经能制作出彩色玻璃。

宋代诗人陆游有“玻璃江水深千尺”、“玻璃春满琉璃灯”的诗句,是玻璃一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但对最早传入中国的古罗马的彩色玻璃,中国人也称之为琉璃。琉璃在秦汉文献中已有多处记载,如秦始皇地宫有琉璃鱼,赵飞燕琉璃砚匣。但此时的人们不知道琉璃乃人造之物,并非天然宝藏,因而魏晋时,西域琉璃成为人们追求攀比、体现奢华的宝物。

直到东晋,炼丹家葛洪才发现了这个隐藏四百多年的琉璃的奥秘,原来人们视为宝物的琉璃只不过是由五种灰烬烧造而成的。北朝时中国出现琉璃作坊,但制造方法不久就失传了。

宋元时虽能生产玻璃,但不能耐寒暑,遇沸水易裂,不能与舶来品的质量相匹敌。明代玻璃的生产亦无多大进展。

直到近代,德国人发明大型熔炉,使玻璃生产跨出家庭作坊的狭小范围,法国工匠又将平板玻璃试制成功,从而使玻璃又列入建筑材料的行列。明朝末年,西方制造玻璃的技术也随着耶稣会士来华,被介绍到中国。

到清朝康熙三十五年(年)时,北京设内宫玻璃作坊,所有匠役长全为西人。这时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广州十三行进口的玻璃制品更是不胜枚举。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乾隆时期人,他笔下的《红楼梦》中玻璃制品很多,但基本还属于贵族世家使用的奢侈品。例如荣禧堂的玻璃海,贾蓉向王熙凤借的玻璃炕屏,元妃省亲时的各色玻璃风灯,晴雯提到的玻璃钢,王夫人赐给宝玉的木樨清露、玫瑰清露装在一个玻璃小瓶内,林黛玉送给贾宝玉的玻璃绣球灯等等,不胜枚举。但是每样玻璃器具无疑都是很珍贵的。

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说道:“海西福朗思牙,闻有金星玻璃宝石,他本国番语以金星玻璃名为‘温都里纳’。如今将你比作他,就改名唤叫‘温都里纳’可好?”于是芳官便改名做“温都里钠”,也就是玻璃的意思。贾母有一个丫鬟的名字也是玻璃。也足可见玻璃的珍贵和美好的含义。

至于海西福朗思牙是哪里,有主张是法兰西的,也有主张是西班牙的。应该是一个盛产玻璃的地方。据说清朝雍正年间,玻璃作为外贸商品由广州十三行从外国进口,由于价格昂贵,又不好运输,只有王侯将相级别的人物才能用的起。《红楼梦》里写到的玻璃制品应该也是从广州进口的这些国家的玻璃。

清人何秋涛《朔方备乘》记载:“臣秋涛谨案张玉书《外国记》日:“俄罗斯,康熙十五年来贡玻璃镜。”

王士稹《池北偶谈》记载:康熙二十五年荷兰进贡物品中有照身大镜两面。

在清朝初期,一块不足两平方尺的平面玻璃,值多两银子,相当于一处三间房子的宅院的价格。可见,进口玻璃的身价何其昂贵。年,法国用浇注法制造出平板玻璃,经过打磨抛光处理做成玻璃镜。

《红楼梦》里只有贾宝玉的卧房写到了大幅的玻璃镜和玻璃窗。《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回目为: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宝玉“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

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平板玻璃在民居上的运用。

咸丰年间上海的外国租界“华堂大厦、茶楼酒室无不以玻璃为窗牖”,中国人称之为“玻璃世界”,足见玻璃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随后,中国人的居室也装上了玻璃,“放大光明,从此可作蝇头小字矣”。住惯了贴窗纸的屋子,乍换上玻璃窗,难免有点不习惯,以至于许多人家“夜间每扇玻璃窗,都要用方形雕木的纸窗安在外面,叫做上窗户。”

《儿女英雄传》属于晚清时期的作品,作者文康道光到光绪年间人。在他的笔下,邓九公家“那房子是小小的五间,也都安着大玻璃”。邓家不过是乡间显贵,再则五间房子都安上了大玻璃。说明当时的玻璃窗已经不是稀缺物品了,只要有钱就买得起就可以安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