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全世界最知名、最具有辨识度的艺术画作,除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之外,在现当代画作中,就属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吶喊》最为著名,更被无数现代艺术家二次创作。不过日前挪威蒙克博物馆发现,该画作正随着时间不断褪色,画作上方橙黄色的天空,已逐渐褪成象牙白,引起艺术界担忧。
挪威艺术家蒙克的知名作品《吶喊》,因颜料成分氧化导致褪色。
经过来自美国的研究团队分析画作颜料后,终于找出蒙克《吶喊》褪色的原因。原来当时蒙克使用一种合成颜料-镉黄),这种颜料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其化学成分硫化镉会氧化成两种合成化学物-硫酸镉与碳酸镉,导致颜色变成象牙白。生活在现代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色彩缤纷的颜料感到习以为常。但在古代,想要让画作充满五颜六色,可要花费不少金钱才能办到,这是因为在工业革命以前,颜料多从贵金属中提取。
上古石器时代的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随处可得的事物来作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墙上绘有距今17,年前的壁画,就是利用当地含铁的土壤,再和动物脂肪混合而成的颜料所绘制。在“世界四大古文明”里,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能熟练地使用天然矿物,透过碾碎、水洗、加热等工序获得高纯度颜色,因此我们能够在墓室壁画、莎草纸上欣赏到各种色彩,其中又以“埃及蓝"最为知名。
古埃及人十分喜爱“埃及蓝",不仅大量运用在墓室壁画、神庙天花板,也被用来绘制陶瓷、雕像,图为古埃及流行的塞尼特棋,棋盘与棋子都是色彩鲜亮的“埃及蓝”。
蓝色虽然是天空与海洋的颜色,但这只是光线散射而成,实际上自然界里的蓝色相当稀少。即使如此,蓝天与海水还是带给艺术家们无数的灵感,为了能够在作品中重现那无瑕的蓝,过去的人们花费不少心力在调和蓝色颜料上。聪明的古埃及人,很早就找出制作出蓝色的方法。“埃及蓝”也称为钙铜硅酸盐,为人类史上第一种合成颜料。古埃及人把石灰石、沙子与含铜矿物,如孔雀石、蓝铜矿磨碎混合后加热,制作出不透明的蓝色玻璃后,再将其磨碎并与蛋白混合,制成蓝色颜料并大量运用,可惜到了希腊罗马时期以后,埃及蓝的制作方式就不幸失传。之后欧洲艺术家改用相当珍贵、稀少的青金石,作为蓝色的原料。
意大利拉温纳市的圣维塔教堂收藏一幅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马赛克镶嵌画,画中所著的紫色罗马长袍,就是用骨螺紫作为颜料。
除了蓝色,紫色也是一个难以从大自然取得的颜色,在古代号称比黄金还要珍贵。最早把紫色制作出来的民族,是腓尼基人,他们发现骨螺分泌的黏液经过光照后会变成紫色,于是将其作为制作紫色颜料的重要材料,称为“骨螺紫”。骨螺紫的颜色与曝晒的时间有非常大的关系,曝晒时间过长或是过短都会影响色泽。根据学者估算,必须要使用数十万只的骨螺,才能染出一件紫色的罗马长袍,成本十分昂贵,因此西方才会用(生来带着紫色)形容出身高贵之人。除了曝晒,骨螺紫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要与木灰一起浸泡在尿液里,来调配颜色的深浅,所以古代的紫色布料与颜料大多臭气熏天。
除了矿物外,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木乃伊除了被欧洲人磨成粉当作药材使用,后有画家发现木乃伊可以拿来作画!据说其色彩丰润,透明度高,非常适合拿来画阴影,于是大为流行,更将这种棕色称为“木乃伊棕”。不过随着埃及考古研究发展,导致木乃伊棕的原料-木乃伊急遽减少、从市面上消失。虽然现在还是可以买到名为“木乃伊棕"的颜料,不过这已是由铁矿粉混合制成,里头不再有货真价实的木乃伊。
还有一种产自印度、既明亮又通透的黄色,自16世纪以来受到无数画家的喜爱,这种黄色称作印度黄。是印度农民收集以芒果、姜黄为食的牛只尿液制成,因此也有相当难闻的气味。不过这种黄色能够些微溶于水,很适合当作水彩、油画颜料而被广泛利用。但是印度黄的制作方式对牛相当残忍,目前已禁止制造,故现代的印度黄则是透过化学材料混合而成。
蒙克的《吶喊》所使用的镉黄、梵高钟爱的柠檬黄,则得益于在铬铅矿的橘色矿物中,发现铅与一种新元素-铬,可制作出橘色、绿色与黄色。后来铬与其他化学材料混合,制作出多种以“柠檬黄"为名的颜料,如铬酸钡、铬酸锶,还有梵高最爱用的铬酸铅都是足以替代印度黄的明亮黄色,其中锌黄,是所有铬黄之中唯一不具毒性的颜料。而蒙克所使用的橙黄色颜料,则是取自金属镉。这是于年一位化学家弗里德里希·施特罗迈尔所发现的新元素。不过直到年代,才被用作颜料生产,但因为稀少导致价格昂贵。蒙克生前绝对没想到花大把钱买的颜料,在经过长时间的空气接触后,会褪成白色。
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与生产方式,也为艺术界带来许多翻天覆地变化,让画家们有了方便取得又鲜艳丰富的颜料,不用再为高昂的颜料烦恼,从此作品有了更为绚烂多姿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