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MI)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有研究表明梗塞区域内皮祖细胞(EPC)的低保留是治疗MI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据此有研究团队分离了雄性大鼠的EPCs,并用二氧化硅包覆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形成磁化的EPCs。并且评估了通过外部磁场引导的磁化EPCs可以增强在缺血区域的聚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文献简述目前仍需寻找缓解心肌缺血的新疗法,这对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新兴细胞疗法是缺血性疾病的一种创新和有前途的治疗选择,它通过细胞再生从根本上治愈坏死器官。之前的研究表明基于干细胞的疗法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肌病。
干细胞中内皮祖细胞(EPC)是缺血性疾病细胞治疗中最常用的细胞,它具有动员、归巢和血管生成作用。越来越多的最新证据表明,EPC在类似于缺血性损伤后血管生成机制的过程中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据此可认为增强EPC以在MI后定位所需区域以促进血管形成是一种理想的治疗策略。增强EPC在缺血性心肌中的聚集和长期保留可能会提高EPC治疗MI的疗效。
此外,使用纳米材料来修饰细胞可增强药物持续释放能力,最大化治疗效果,纳米材料中,例如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等被广泛采用,后者是一种传统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常应用于赋予标记细胞磁性。
先前有研究表明,磁力可用于捕获改良血管移植物上的磁化内皮细胞和SPION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心脏球衍生细胞(CDC),对心血管疾病发挥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磁化EPCs”已被用于治疗各种与缺血相关的疾病。
据此科研人员推测在外磁力的引导下,心肌梗死后缺血区“磁性EPCs”的积累显著增强,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为了证实这一假设,科研团队将EPCs用二氧化硅涂层SPION的新型纳米材料标记,并通过实验探索了是否可以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改善MI引起的心肌损伤。
二氧化硅包覆的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
纳米粒子直径为60nm,用40nmFe3O4表征核心在中心,并被外表面的二氧化硅层包围。用PBS洗涤粘附的PC,并与溶解在0、10、25、50、和μg/ml的各种浓度的无血清内皮基础培养基2(EBM-2)中的纳米颗粒一起孵育12小时。
为了确定纳米粒子的标记效率及其在不同剂量下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普鲁士蓝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对于普鲁士蓝染色,在共孵育结束时,玻璃盖玻片上标记和未标记的EPC用4%甲醛固定。然后,将这些细胞用等比例的2%亚铁氰化钾和2%HCl溶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染色30分钟。
此后,细胞核用核固红复染EPC的活力,细胞凋亡率计算为流式细胞术分析后早期凋亡加坏死的百分比。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以进一步证实纳米颗粒的内吞作用。将标记的EPC轻轻刮下并收集到离心管中,并在室温下用电子显微镜固定液固定2小时。然后,用梯度酒精对样品进行脱水,并通过TEM观察超薄切片。
结论综上科研团队成功制备了二氧化硅包覆的磁性纳米粒子标记的内皮祖细胞,体内外实验结果证明,磁场引导的磁化EPC移植与梗死边界区EPC的聚集增强有关,提高了MI的治疗效果,并且该纳米颗粒是安全无毒的,据此磁化EPCs的磁场引导移植是治疗MI的理想新策略。
原文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