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浇筑混凝土毛毡覆盖保温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为混凝土冬期施工的重要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冬季施工时,当新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受冻临界强度时,混凝土就具备了抵抗冻胀破坏的能力,混凝土再受冻亦不会被冻坏。反之,新浇筑混凝土强度未达到受冻临界强度时就受冻,水泥的水化作用受到阻碍,其中游离水分开始结冰,体积增大,有使混凝土冻裂而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危险;混凝土初期受冻后再置于常温下养护,其强度虽仍能增长,但已不能恢复到未遭冻害的水平;而且遭冻愈早,后期强度的恢复就愈困难。以下为规范条目节选:(需要pdf电子版规范请私信回复“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2.0.2受冻临界强度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在受冻以前必须达到的最低强度。6.1.1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等施工的普通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时,其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时,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40%;[条文说明]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等方法施工的混凝土,一般不掺入早强剂或防冻剂,即所谓的普通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按原规程中规定的30%采用,经多年实践证明,是安全可靠的。暖棚法、加热法养护的混凝土也存在受冻临界强度,当其没有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之前,保温层或暖棚的拆除,电热或蒸汽的停止加热,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受冻。因此,此次将采用这三种方法施工的混凝土归为一类进行受冻临界强度的规定,是考虑到混凝土性质类似,混凝土在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后方可拆除保温层,或拆除暖棚,或停止通蒸汽加热,或停止通电加热。本次明确将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等方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规定为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和40%,也是本着节能、节材的宗旨,即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养护的混凝土,在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后即可停止保温,或停止加热,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2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15℃时,采用综合蓄热法、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4.0MPa;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30℃时,采用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5.0MPa;[条文说明]采用综合蓄热法、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在混凝土配制中掺入了早强剂或防冻剂,混凝土液相拌合水结冰时的冰晶形态皆发生畸变,对混凝土产生的冻胀破坏力减弱。3对强度等级等于或高于C50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条文说明]根据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以及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的研究表明,高强混凝土的受冻临界强度一般在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21%~34%之间,鉴于负温高强混凝土的研究数据还不充分,因此,在本次规程修订中,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将C50及C50级以上的高强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最低值确定为30%,施工单位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经试验确定。4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得50%;[条文说明]负温混凝土可以通过增加水泥用量,降低用水量,掺加外加剂等措施来提高强度,虽然受冻后可保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但由于其内部因冻结会产生大量缺陷,如微裂缝、孔隙等,造成混凝土抗渗性能大幅降低。原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科研数据表明,掺早强型防冻剂C20、C30混凝土分别达到10MPa、15MPa后受冻,其抗渗等级可达到P6;掺防冻型防冻剂时,抗渗等级可达到P8。经折算,混凝土受冻前的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值得50%。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抗渗等级多为P6~P8,因此,规定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50%,是保证有抗渗要求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质量和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技术要求。5对有抗冻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得70%;[条文说明]对于有抗冻融要求的混凝土结构,例如建筑中的水池、水塔等,在使用中将与水直接接触,混凝土中的含水率很易达到饱和临界值,受冻环境较严峻,很容易破坏,在设计中提出的抗冻指标,施工过程中应予以保证。综合分析这类结构的工作条件和特点,参考国内外规范,在本次修订中增加了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值应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70%,以指导此类工程的冬期施工。6当采用暖棚法施工的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时,可按综合蓄热法受冻临界强度取值;7当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的强度等级确定受冻临界强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