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放大招基础研究有点火读创

俄罗斯

从化合物溶液中制备出锝

量子和光学研究亮点纷呈

科技日报驻俄罗斯记者董映璧

年,俄罗斯科学家在量子、光学和计算机领域不断发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

俄罗斯审计咨询公司FinExpertiza发布研究报告称,—年间,俄罗斯科研和研发开支从亿卢布(约83亿美元)增至1万亿卢布(约亿美元),增幅高达96%。

在具体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也精彩纷呈。

门捷列夫化工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金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和国家科学中心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合作,利用电化学原理从锝化合物溶液中制备出锝,可广泛应用于核工业与医学领域。放射性元素锝由铀和钍矿石自然衰变形成,自然界没有天然锝。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工艺技术大学利用巨磁阻抗传感器研发出扫描磁性显微镜,可看到研究对象表面附近的磁场局限图像。该设备拥有无创性、高分辨率和良好的磁灵敏度等优点,而且设计简单。

俄罗斯国立核研究大学首次提高了量子点的辐射强度和自发辐射速率,可用于解决创建量子计算机的关键问题,为生物传感、光电子学、密码学和量子计算开拓了新应用。

莫斯科技术物理研究所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等离子激元纳米颗粒现象。这一现象能使光聚集到纳米级范围内,在理论上也可规避传统聚光镜的衍射极限问题,有望催生速度超过电子设备的更小型信息载体设备。此外,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勒扎诺夫半导体物理研究所首次以二氧化矾单晶为基础,制造出独特的纳米仪器,能效堪比神经元,在制造按人脑原理运行的神经计算机方面很有前景。

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图片来源:俄罗斯yandex网

乌克兰

新射电天文望远镜建成

多波段研究更多课题

科技日报驻乌克兰记者张浩

乌克兰建成一台RT-32天文射电望远镜,无疑是该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是乌克兰在年因失去克里米亚而失去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之一的RT-70后,再次拥有射电望远镜。

这台新射电望远镜位于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的空间研究与通信中心,在一台32米直径的空间通信站天线(MARK-4B)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主要特征是其多波段和多通道。借助该设备,科学家可以研究银河核心的活动、恒星的形成、太阳辐射、射线爆发、脉冲星,以及引力和电磁产生的频谱等重要课题。

乌克兰科学院表示,这台新的射电望远镜将为该国基础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并将为乌克兰参与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研究项目提供保障。乌克兰科学院表示,射电望远镜RT-32建成后,主要任务是恢复欧洲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络中乌克兰射电望远镜的工作,未来将与美国的相关望远镜兼容,成为欧洲领先的射电天文仪器之一。

德国

激光离子加速器走向应用

在量子技术领域加大投资

科技日报驻德国记者李山

年,德国在量子计算机领域加大了投资,在光学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等离子加速器持续运转达到30小时,其间共加速了10万个电子束,这意味着激光离子加速器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

在量子技术领域,德国希望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器技术和量子密码学领域保持经济和技术竞争力。为此,政府决定投入20亿欧元建造3台量子计算机,首台计划年开始建造。于利希研究中心年初开始启动建立量子计算机技术实验室:亥姆霍兹量子中心(HQC)。

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道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设计出一款硅基光源以生成可在玻璃纤维中很好传输的单光子,首次展示了硅基单光子光源的可能性。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发现,只有一个原子厚的一层黄金或白银会变为半导体,这种新特性有望在微电子和传感器技术等领域得到应用;该所还将超短激光脉冲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结合,开发出一种可追踪量子尺度上进行的极快过程的显微镜。

科学家以1.25埃的分辨率重构出脱铁铁蛋白结构的详细三维信息,首次成功观察蛋白质结构中的单个原子。图片来源: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首次成功观察了蛋白质结构中的单个原子。此外,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制造出由约个原子的单分子层形成的光学镜子,研究中超低温原子被加载到光学晶格中形成有序原子阵列,或将成为研究新的量子光学现象的平台。

量子世界的一面镜子:约个原子的单分子层形成的光学镜子。图片来源: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

美国

微观粒子和超导研究成果丰硕

天体物理与地球科学各显风华

科技日报驻美国记者刘海英

年,美国科学家在粒子研究、超导研究以及天体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

在粒子研究领域,美国科学家首次观察到缪子电离冷却,向成功建造缪子对撞机迈出关键一步;他们得出在介于2.81—3.31μeV(1μeV=百万分之一电子伏特)的质量范围之间没有轴子的结论,缩小了暗物质相关轴子质量的搜索范围;此外,他们首次观察到极罕见的玻色子“三胞胎”生成事件,有助发现超越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另外,他们还首次在金属表面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的证据。

在超导研究方面,科学家找到了在太空中形成的超导材料的第一个证据——陨石中微量的超导微粒,这一发现为人类寻找室温超导材料点燃了新希望。科学家还发现钌酸锶是一种新型g波超导体,获取了迄今为止在低温条件下所获得的最高精度的共振超声波谱数据。此外,他们还在高压下的有机成分源氢化物中观察到了室温超导现象,并将实现零电阻的温度提高到了15℃,从而向创造出具有最优效率电力系统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在天体物理学方面,今年也有累累硕果:证实首个双白矮星引力波源、首次获取富钙超新星X射线照片、首次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和绕白矮星旋转的巨行星、首次确定快速射电暴在银河系内的起源,以及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最大恒星、星系和类星体三维天文图像目录的“出炉”。

通过多个卫星及地面望远镜,科学家首次确定了一个快速射电暴在银河系内的起源。图片来源:网络(healththoroughfa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